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与求助行为为研究视角,通过描述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频繁且很少主动求助。基于这一现象,本文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考察其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性别检验。研究发现,年龄、健康、工作时间、企业管理水平、社会排斥等变量影响显著,且其中一些因素存在性剐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旨在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遭遇"急风骤雨"。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质量下降,留守儿童、老人和留守妇女不断增多,离婚率急剧上升;未婚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质量提高,但组建婚姻家庭的经济压力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下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是如何实现市民化,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展开,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和人文关怀、适当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改变对农民工的片面认识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中志  彭程  徐磊 《西北人口》2011,(6):96-100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务农经验、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度及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非制度化的市民身份认同心理,而该认同心理受个人收入与家庭背景、社会保障权益以及社会接纳氛围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外出打工的439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支付意愿的形成;参照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也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支付意愿;感知风险对于感知价值、参照群体影响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支付意愿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据此,相关企业和培训部门可以优先考虑从提高感知价值和调动参照群体影响着手,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培训内容、推广职业培训项目,逐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风险隐忧,提升其人力资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42份样本数据,从资本和认知的视角出发,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务工动机、农村生活、社会身份和城市生活境遇的认知显著影响其市民化意愿;同时,家庭非农劳动力个数、家乡和家庭的经济水平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资本水平和追求个体发展的意识,改善其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利用重庆和珠三角地区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两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水平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水平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水平更低。仅对第一代农民工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教育程度、配偶是否随迁和打工地生活时间长短,而对新生代农民工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为收入和找工作途径,对两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水平均有影响的因素为是否会讲当地话、住房状况和与当地人交往情况,但住房状况和与当地人交往情况对两代农民工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珠三角农民工的问卷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其精神健康欠佳。影响因素中仅有迁移感受和工厂体制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的影响消失,这与国家、地方政府、资本共同编织的流动的劳动力体制有关。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驱除其流动性,促进城市融入、工作权益的保护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是有效提升其精神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夏显力  张华 《西北人口》2011,32(2):43-46,51
论文以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和宁夏30个村的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对他们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归纳,并用logistic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及其市民化意愿.研究结果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愿意实现市民化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抉择。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婚姻状况及配偶所在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重大影响。月收入、性别、家庭抚养的小孩数及城市规模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接受培训、家庭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当地经济水平及工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史斌 《南方人口》2010,25(1):47-56
本文运用2008年宁波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对新生代主体视角下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现状及影响凶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视角的社会距离建立在融入意愿和排斥预期两个层面基础上;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在增大。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络、居住空间和社会文化会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丁的社会距离。要促进新生代农民丁的城市融人,缩短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民、政府和社会等多方行动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07,22(4):52-59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评家庭阶层地位、媒介接触、城市经历、相对剥夺感、社区参与、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来胜  徐姗 《西北人口》2011,32(2):47-51
新生代独生子女为已陆续进入婚恋高峰期,一个奇异的现象是“闪恋,闪婚,闪离”现象居多,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自我意识增强与包容性趋弱,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反差大。容当加强教育疏导并辅以必要的措施,使之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婚恋和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曹锐 《西北人口》2012,33(2):103-107,113
本文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历史与流动人口主体的转变为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新生代流动人口。根据实证调查资料,提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理论假设,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从期望生育数量、生育时间、生育目的、性别偏好等4个方面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期望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与传统流动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村人口生育期望的异同。以生育期望的四个方面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解释个人背景、婚育状况以及流动经历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影响,最后提出改善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Immigration wa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American life dur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bout 40% of the white population was of foreign birth or parentage, and immigrants were increasingly from diverse national origins. Using data from the Public Use Microdata Sample of the 1910 U.S. Census, we examine generation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marital timing. The analysis reveals a striking pattern of delayed marriage among native whites with foreign parents, but marked ethnic variation in the extent of marriage delay with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locat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diverse economic opportunities, were important in shaping this marriage pattern. Separate multileve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for females and for males living in urban and in rural places. Although significant effects for a variety of contextual factors are found, generation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nuptial timing persist in multivariate models.  相似文献   

15.
While marriage rates are relatively stable among better-educated men and women, they are rapidly declining among those with 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This develop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in the US as a new socioeconomic pattern of marriage. This article uses census data to show that socioeconomic marriage differentials are also increas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se differentials have previously been noted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picture. In synthesizing the antipodean data, the article documents the new socioeconomic marriage pattern as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further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vaila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new marriage pattern fit the antipodean setting. In general, the factors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in the North American setting are applicable to both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In particular, the poor marriage prospects of men with 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ppear to be common to these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with minimalist welfare states.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打工妹的婚育现状和婚恋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典型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资料 ,本文重点分析了无锡打工妹的基本构成、婚姻生育现状和婚姻恋爱观念。分析表明 ,打工妹对待离婚持谨慎的态度 ,对于婚外恋持宽容的态度 ,并认为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17.
李萍 《人口学刊》2013,35(4):5-13
婚姻家庭的稳定是保障流动妇女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流入地的新事物和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这一群体的传统价值观与婚姻观,对其婚姻状况有着持续而长远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湖南)数据,通过规范化的实证分析探讨流动妇女的择偶标准、生育行为和家庭关系,以期较为客观、系统地反映流动妇女的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从流动人口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和对配偶的满意度来描述流动人口的婚姻满意度状况,并对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婚姻满意度随结婚年数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夫妻关系维系因素、冲突解决方式、婚恋意愿、权利模式等是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施磊磊  王瑶 《南方人口》2010,25(2):42-50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大量的田野资料,对当下Y村外出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闪婚”模式予以揭示和全面呈现,经由当地人鲜活的讲述和故事来透视当地人的婚姻观念和婚恋实践.力图全面呈现当地青年农民工“闪婚”模式中,当事人、媒人、父母角色的变迁,指出“正统”的“闪婚”框架对自由婚恋强大整合消解能力,及“闪婚”与传统婚嫁形式的承续关系,继而清晰全面的洞悉闪婚这一婚恋模式的实践背景及其在传统与现代框架内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