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电影史中,存在着不再作为叙事背景且从叙事中独立出来的景观,呈现出自身的自治性、主体性和现代性。“荒野”景观概念通常被划入野性大自然范畴。荒野景观是近年中外现实题材电影中的一个共同点,呈现社会的征候群,以不同表征来锚定人的生存困境。现实题材电影中的荒野景观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叙事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的荒野景观,一是直接从社会空间中建构社会荒野,一是微叙事以宏大叙事中的荒野为参照,重新建构当下现实题材中的荒野景观。三类荒野的建构都呈现出空间的荒野表征并非外在于象征秩序,而是与象征秩序紧密相连,同时昭示着未来所建构的现实世界中的荒野不再是原初外在于象征秩序中的荒野,而是象征秩序本身。  相似文献   

2.
荒野是生态文学的重要主题.环境主义者所描绘的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荒野成为现代人心中向往的荒野意象的范本.通过分析小说《走进荒野》的主人公克里斯为追求自我而探寻荒野自然并最终在荒野中丧命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荒野自然的渴望,并探讨了人类文化与荒野自然之间的二元性以及彻底超越人类价值、走向荒野伦理的虚无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它以美国社会主流荒野观的变化为背景,直接促成因素是汽车旅游的普及对荒野构成了威胁。在奥尔多·利奥波德和罗伯特·马歇尔等荒野保护主义者的推动下,联邦林务局在该时期推出了一系列保护荒野的举措,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等方式,将一些荒野区纳入保护。该时期的荒野保护是由白人“精英”发起的,要保护的主要是荒野的审美娱乐和精神文化价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荒野保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自然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二战后荒野保护的发展也并非完全是环境主义影响的结果,它实际上是此前的荒野保护运动在二战后的延续和深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荒野保护在美国现代荒野保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二战后的荒野保护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立法先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荒野"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逐渐开始被许多著名的环境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批判。他们强烈批判已有的"荒野观",指出这种观念在实际上是有二元论倾向,是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错误观念。而面对这样的指责,传统的荒野观却从1964年的荒野法案中找到了能够为自己明确解释和辩护的证据。但是,尽管如此,被荒野法案强力支撑的荒野观仍在这些批判者们精明地解构之下,与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理解大相径庭了。这些批判家们认为,与荒野法案中动态历史性的、用情境性语言进行的相对性解释的荒野观相对比,已有荒野观对荒野的定义是静态不变,以纯粹逻辑和语言进行的绝对性解释,尽管他们也承认,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定义和理解对于随后荒野的立法、管理和巡查和提供了经验资料和理论指导。实际上,在荒野法案中,荒野这个词更多意义上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而并非原始自然所保留下来的"残余物"。从这个角度看,荒野实际上是人类一个潜在的休憩地,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与我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相互作用这个关系上去理解荒野的终极意义。其实,并不需要改变我们在地球上较为创造性、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来还原一个原始的荒野,因为荒野本身就属于人类与自然这个生生相息、关系复杂多样的综合体,它是这个体系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美国早期荒野文学作品主要是描写建构美国新大陆或直接的森林荒野描写.随着时间步入到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时期,荒野文学则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荒野文学作品一改往日直接描写森林荒野的传统,而是深入人的内心,探究人内心的荒原.从分析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入手,揭示这一时期荒野意象是对早期荒野意象的延伸及升华.  相似文献   

6.
荒野保护运动在美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但它在美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可以无条件地向第三世界推行。以深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荒野保护模式之所以受到第三世界的批评,主要在于它对第三世界荒野保护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要建立一种普适的荒野保护伦理就必须要有第三世界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加里·斯奈德被称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他号召人类回归荒野,其诗作大多以荒野为背景,体现了独特的荒野观。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强调荒野的价值,倡导哲学走向荒野,其著作同样体现了深刻的荒野观。  相似文献   

8.
[提要]弗罗斯特诗歌中有两个极为鲜明的意象,即文明与荒野,它们相互交织且寓意深刻,从深层次上展现了美利坚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弗罗斯特的诗歌肯定了英裔殖民者在北美荒野上建立的文明大国,但同时刻画了在殖民时期和西进运动中以“文明化”和“天职”之名对土著印度安人进行屠戮的罪行。此外,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以科技民族和工具理性的外衣逐渐将人异化成了忠于职守的机器人,人的精神世界陷入了荒原。弗罗斯特在多首诗中将人们带回“荒野”,以重拾新英格兰清教徒到北美时的信念,并重新审视美国民族的使命,这充分展现一位民族诗人的道德反思和想象。  相似文献   

9.
对于城市的很多隐喻性解释,都可能阐明我们如何描述城市的特征。文章所探索的荒野隐喻是一个黑暗隐喻。同时,在描述城市的特征时,荒野所表示的并非中性的对象,而是文化构建的对象。探讨荒野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会告诉我们使用它的文化的一些东西以及对于城市体验的评论。一般来说,在这种语境中探讨荒野,也会告诉我们隐喻的本质和功能。文章从三个方向探索了荒野观。  相似文献   

10.
该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荒野的概念及其发展和保护的主要历程,并探讨了限制使用的一些管理方法。荒野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尘嚣和自由享受天然美景的娱乐机会,荒野也因此面临过度拥挤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而采用规章和限制的管理方法来控制荒野的使用成为降低荒野冲击的常用手段,其中包括获得许可,对使用总人数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以及对团队大小和使用时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问世以来,荒野自然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维度予以全新诠释。人类亦开始反思传统的自然工具价值观,进而提出并论证系统性的整体主义自然观。荒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自然维度意义上,同时也突出在生态伦理层面上的重新评估,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实践更是目前人类社会所应倡导的道德义务。哲学荒野转向也以一种全新价值评判被引进、确证甚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冲击下,当代中国电影也陷入了文化转型的历史性阵痛之中,针对如何使当代中国电影走出困境,走向振兴,文章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病症,如文化意识滞后、缺乏现代文化品格以及精英意识作祟、大众文化品格难立等等,影响着中国影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只有以多元的文化立场如实反映多元的生活现实、满足多元的审美需要,将引导与适众相结合、批判与弘扬相结合,从而完成启蒙大众、服务大众等多重文化使命,才是中国影视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野最早起始于先秦儒家时期,与文、礼相对;后受庄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历代文艺作品及其批评领域,逐渐发展出疏野、野趣、野逸等子范畴,蕴涵着丰富而多元的内涵维度。历代文人对野范畴的审美偏好体现在绘画领域,形成了笔墨技法方面简洁淡雅的疏野技巧、艺术风格方面涵韵丰赡的野趣追求以及艺术追求方面的野逸品格,呈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特有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崇野尚野,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文化内核之一,也成为文人画作为东方艺术区别于西洋画作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牟心海诗歌创作经历了社会巨大的历史变迁,他的诗歌创作是处在变化之中。在自我言说中选择了厚重的思维向度,看重空灵的精神内涵,生活中那些喧噪之气被大幅度消解了。在人生的空旷大背景中沉思,写出《身影》等有着相当思考重量的力作。牟心海从青年到老年一直笔耕不辍,不断更新旧我,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处在一个新的生存语境当中.可以从文化语境、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以及电影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以后,大众文化逐渐取得主导性社会地位,社会的审美需要从理性认知转向了感性娱乐,官方立场和精英立场也转向了大众立场,这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挑战;全球化电影格局的形成,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电影观念的冲击;电影体制的转型使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受到了质疑.正是这多重的挑战和冲击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电影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文学样式.它既为现代电影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现代电影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创作样式.因此,现代电影小说的创作状况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理应受到关注与重视,并予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美学史上,"趣"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宽泛、地位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学者们过去对这一范畴的把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从词义词性的变化、与其他范畴的组合以及有"趣"对象的基本特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所谓"趣",从本质上看就是审美吸引力.因此,有趣的对象往往是形象生动、反常合道和丰富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影视艺术作为媒介的教育,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因其具有丰富和生动内容,真实感人效果而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和谐的社会需要健康完善的伦理道德结构,情感的呼唤,真情的呼唤,人情的呼唤,感情的呼唤,公德的呼唤,奉献精神的呼唤,崇高意识的培养等,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展现,成为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