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背篓     
黄青松 《民族论坛》2007,(11):34-35
<正>放眼湘西,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湘西背篓了。如果说青山绿水是湘西写在蓝天白云下琅琅上口的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精灵。(一)在湘西,背篓是人们劳作的最基本的工具。山多、山高、山陡,背篓一上肩,山多不要紧,这山爬了爬那山;山高不  相似文献   

2.
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图的就是那份热闹.老家那些传统年俗让人觉得乡下的春节更像过年,从初一到元宵,一直就沉湎于那颇为传统的喜气之中.侗家闹正月的活动可多了,唱侗戏、舞龙灯、赛芦笙等等,当然还有男女青年最为热衷的竞技娱乐:哆毽.哆毽就像汉族地区的踢毽子,但不用脚来踢,而是用手拍过来拍过去,"赛事"也不紧张激烈,而是轻缓得像是在慢舞."哆"在侗话里就是玩、做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图的就是那份热闹。老家那些传统年俗让人觉得乡下的春节更像过年,从初一到元宵,一直就沉湎于那颇为传统的喜气之中。侗家闹正月的活动可多了,唱侗戏、舞龙灯、赛芦笙等等,当然还有男女青年最为热衷的竞技娱乐:哆毽。哆毽就像汉族地区的踢毽子,但不用脚来踢,而是用手拍过来拍过去,“赛事”也不紧张激烈,而是轻缓得像是在慢舞。“哆”在侗话里就是玩、做的意思。刚吃了初一的新年茶,就有人来约:“看哆毽去!鼓楼那热闹得很哟。”我抄起相机就与他们往寨中的鼓楼坪跑。青石板铺就的鼓楼坪里,早已聚集了很多喜气洋洋的“腊汉”…  相似文献   

6.
关键词     
《民族论坛》2010,(1):20-20
“背篓人” 桑植县人民法院法官向恩林近20年的法官生涯,背着国徽走遍了桑植的山山水水,被老百姓亲切的誉为“背篓法官”。近年,他用“背篓人”做网名,在红网张家界论坛创办了普法专帖,耐心与网民们进行法律知识交流,论坛上的网友一传十,十传百,“背篓人”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奇妙的赶场     
德峨在桂西山中,是广西隆林各族自冶县的一个乡。两三店铺,几户人家,一个政府小院,一条汽车勉可掉头的刀把形小街,似乎就是它的格局。四周全是云遮雾绕的大山,一座挨一座。座座大山石头缝里长着庄稼,表明不管山荒地老,云雾深处总有人家。他们世居山林,却也不忘拿上自己的出产,翻山越岭来这刀把形小街做些交换。久而久之,成了买卖,并且波及与之搭界的云南、贵州,于是成了今天名扬桂西的德峨赶场。黎明,背篓的、挑担的、赶马的、牵孩子的,沿八方迤逦山道向德峨汇集。从女人服饰看出,有苗族、彝族、汉族、壮族、仡佬族。背篓装满山货,背篓上插杆小秤,压得汗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苗族姑娘背篓里带着把有勾的黑布伞,颠达颠达走得很急。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4日的全国"两会"上,我又一次见到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的人民艺术家韩美林。宣传政协委员,我必须要写韩美林;宣传委员画家,我必须要写韩美林;宣传山东好汉,我也必须要写韩美林;因为我虽然称不上是好汉,但我祖籍山东招远,也算是韩美林的山东老乡。好汉韩美林我们山东老家有句对"好汉"的定义: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有骨气,就是好汉。就是顶天立地的男人!  相似文献   

9.
土家美     
土家美木叶声声唤郎归
  山歌一喊心儿醉
  哥妹摆手情意长
  女儿会上成双对
  土家美最美就是土家妹
  一笑脸上红霞飞
  巧手摘茶满背篓
  抱得美梦随春归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春节,我回到老家九万大山主峰元宝山东麓奔盎寨省亲,其间,有幸参加了房族老弟阿生的婚礼,旧闻新事交织,令我颇多激动,感慨万千———老家的婚礼,我久违了多年,其间有时也回去,但那撩人心弦的婚姻礼俗总是与我捉谜藏:要么人家办完了喜事我才到,要么我的返程日与人家的婚礼日还那么遥遥不可及。总之,次次擦肩而过。多次失望之后终于迎来了契机。回到老家后不久,阿生弟来玩,对我说:“大哥,大后天和我去巴耶寨吃喜酒。”我欣然答应。因对老家的婚礼“理词”有些研究,而村里唯一会讲婚礼“理词”的人已经年迈,行走不便,所以他们知道我要回…  相似文献   

11.
边地川族     
马霁鸿 《民族论坛》2002,(11):24-26
<正>老家那条临江的小街上,早先 就有几位川人的,不过,他们已经“川”得不地道了。还在民国时候,他们就或躲兵,或流浪,或闯江湖,从川地来这儿落了脚,安了家。  相似文献   

12.
在来到云南高黎贡山的第二年盛夏,领导派给我一个任务:去藏族、怒族杂居的迪麻洛乡搜集畜牧业发展的材料。当我赶到那里,牧民们都到水草丰茂的牧场去了。牧场离山寨还有整整一天的路程,而且要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碧罗雪山。我背起背篓,踩着牛羊的足迹,摸到了牧场。没见过牧场的我,哪晓得这里的猎狗多如牛羊。我刚走近牧场,十几条膘肥的黄狗便“汪汪汪”地窜来,象早已埋伏好似的把我包围起来,看那架式非要把我和我的背篓撕碎不可。我不禁失声大叫,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慌乱地朝狗群击去。“汪汪”,狗群把我围得更紧了。这时,几个高个子放牧员从低矮的帐篷里冲出,脸绷得很紧。他们边撵着狗边打量起我来。惊怕之中的我,赶紧把来意向他们作了说明,末了还作了简要的自我介绍。放牧大哥们见我  相似文献   

13.
山背篓     
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一种特制的运输工具:背篓。世世代代以来,土家人就用这种背篓把货物背过一座座大山,父亲把儿子背成人,儿子又把父亲背下土。土家人有个谜语,说上圆下四方,两边长翅膀,一搞就爬到人身  相似文献   

14.
2008年7月1日,盛夏的北京,约好去采访黄铸老人,冒雨出发,却走错了路。打电话询问还真担心88岁高龄的黄老已经久不出门,是否能说清楚路线?告诉了他我在的位置后,黄老马上就和出租车司机沟通清楚,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倒不仅仅是我可以准时到达黄老家,同时也打消了我一直担忧的一件事,就是年事已高的黄老是否能准确回忆  相似文献   

15.
武陵山区山峦起伏,绵延千里,山高坡陡,溪河纵横。交通不便,运输艰难。道路危险,只宜背负。千百年来,历代土家祖先修路架桥,制造工具,或乘船捕鱼捞虾,运送货物:或背着背篓行走山道,背出板栗和红薯,背回大米和布匹。土家传统运输工具背篓品种多,用途广。  相似文献   

16.
今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终于如愿以偿,乘着自家的城市越野车,回到老家,按照老家的习俗,为父母挂清,真诚祭拜。父母已逝多年,在以往,由于老家交通不便,要想在下班后赶回老家去祭祀父母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到祭祀之时,我们都只能满怀愧疚,对着老家的方向遥祭。老家在武陵腹地的高山上,那里三面绝壁一面陡坡,可谓山中的另一个世界。那里一直被出山的路所困扰,成了老家人的痛,也是我多年来的痛。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穷,拿不出上学的学杂费、书本费等,要想继续学业,就得自己去找。  相似文献   

17.
要听党的话,是父亲对我的一贯教导.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小雨.300多天前的这个普通周末和那几天发生的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建始老家处理完父亲丧事回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茶园村,接下来两天,委机关的部分同事要到村里来开展脱贫攻坚入户走访,我得制定工作方案,联系农户,安排食宿……  相似文献   

18.
永远跟你走     
脚踏着闪亮的露珠,穿过柔纱般的晨雾,象每日必见的好朋友,你天天准时降临我的茅屋.不怕露水打湿你的衣裳,每当我敞开门窗,你的光辉立即灌满我的草堂,孩子们便手舞脚蹈把你歌唱.  相似文献   

19.
接春客     
每次回到老家,总是得到惊人的消息。老家的父亲和弟弟对我说原大队书记家老死了。粘伯死了。创老死了。堂叔死了。召伯搬到津洋口去了。新成儿也让车塌死了。等等,等等。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总要疼痛很长时间。一个生命消失了,又一个生命诞生了,总让我感觉到时间的残酷,世事的沧桑。在外面打拼,时间对我似乎没有意义。可是当我在年末携妻带子回到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春节,我回到老家九万大山主峰元宝山东麓奔盎寨省亲,其间,有幸参加了房族老弟阿生的婚礼,旧闻新事交织,令我颇多激动,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