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卡拉瓦乔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这一新风格的发明者,他第一个以宗教题材的作品来表现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将写实性绘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艺术标志着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绘画向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成熟阶段的过渡。卓越的写实技法和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对当时整个欧洲的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俄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и·E·列宾(1844—1930年)现实主义绘画的论述,阐明现实主义绘画的使命就是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历史本质,并真实地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思想。同时反映了艺术家再现生活,干预生活,以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从事艺术创作。这就是列宾的现实主义绘画。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油画自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后,由于对国情的适应,很快便生根发芽,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基础,而其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深化成一种民族的精神。新中国的艺术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在世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各种形式风格的流派,具象写实绘画已不再是当代油画的唯一语言。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却始终存在。因此拥有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写与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体现着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文章从哈代创作的绘画艺术入手 ,将《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述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加以分析 ,阐述绘画艺术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探索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体现着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文章从哈代创作的绘画艺术入手,将《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述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加以分拆,阐述绘画艺术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探索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一独特的文学手法的运用 ,体现着托马斯·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以《德伯家的苔丝》的景物描写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为例 ,阐述绘画艺术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进而探索文学作品中绘画艺术的运用对文学语境锻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写实性绘画不仅逼真地还原现实,而且还进一步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深层思考,使画面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从而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从中体味到某种精神性的传递,进而产.生共鸣。这种精神的传递,使得当代西方写实绘画显得与过去尤为不同。  相似文献   

8.
罗马尼亚画家柯尔尼留.巴巴继伦勃朗之后,使当代现实主义绘画达到了一个高峰。他毕生固守着现实主义绘画的理想与使命,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追寻并创造着坚实、内在、浑厚、概括与永恒的境界。他的艺术历程、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文艺系统中 ,由中国早期的绘画艺术所体现和代表的应物象形、写实性、再现性、客体性的美学观念 ,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抒情咏志、写意性、表现性、主体性的美学观念是分道扬镳的。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观念向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基本原则的归属与定位 ,即从“应物象形”(存形 )到“抒情咏志”(写意 ) ,乃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及其美学观念发展到东晋时才产生的现象 ,并由此而造就了山水画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美国艺术》1979年3~4月号刊登了贝特斯基的评论文章。评论说:“马太把自然界与遐想世界相提并论,把艺术与社会合二而一,探求新世界的意义和特征,把内在感情和客观外界融为一体。这样的艺术就成为本身包含现实的同一过程。马太正是以这种方法构想美国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应该说,现实主义在世界上是最容易解释和理解的。但马太知道这其实不然。现实主义通常被视为美国绘画的典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统治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一个民族压迫和文化融和的时代。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运用汉族绘画形式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画家。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在与汉族画家赵孟颊、周密、邓文原、仇远的交游中,冲破民族的隔膜,将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体现出中华书画特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3.
马蒂斯主要从非洲艺术、日本版画、阿拉伯装饰图案及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中汲取了营养 ,使其绘画论述形成了独特风格 ,极具东方色彩的形式美感、造型观念、表现特性等 ,从而提升了马蒂斯绘画艺术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道教美术拥有雅俗双重品格,"雅"是指其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需求,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皇室、贵族崇奉道教的见证者,构成皇室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文人性、庙堂性与贵族性之特质;"俗"是指它常常侵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充当普通民众的精神安慰剂。它又处于民间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与民众最欢乐、最庄严的时光共在共融,其内容贴近民众的生活,为世俗民众所喜爱,具有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以及草根性之特质。道教美术双重品格的形成是由道教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六法”一向被视为中国绘画的根本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画学的自觉。“六法”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解释,不同的解释又影响着当时的、以后的艺术,而在不同的解释中,又同时保留着相同的格局。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形成“六法”接受史的特征,形成中国画论史的走向。从谢赫到张彦远,是“六法”接受史的第一次创造性阐释,它促进了中国画由人物向山水、由重渲染向重用笔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绘画因素对中国工笔人物画有着很深的影响,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也显现了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西方传统绘画观是一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写实观,而中国人追求的是意象的表现,注重主体对于主观感受的描绘。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取向是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开拓新的形式语言,并且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迎合了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齐白石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白石老人自述》为研究重点,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个阶段梳理了齐白石早年未拜师学画前的绘画实践经验。从中分析其逐渐走上绘画道路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机缘,并揭示齐白石早期的绘画心理以及其绘画技巧的初步积累和绘画题材的广泛涉猎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大师早期绘画实践的实际情形,且希望给绘画乃至更多艺术门类的早期教育与修习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一个因素,对作品本身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材料与技法的重视,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体现了画家对拓宽中国画表现领域的追求。从材料的角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绘画的运行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绘画体系和绘画材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传统画材料已不能满足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国内外相关材料技法的借鉴和融合,丰富绘画材料的表现形式,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正是这种材料上的多元性,也促使了中国画自身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德加是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一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在他一生绘画创作生涯中,存在古典主义情结,同时还对工业革命时代变革语境中的印象主义绘画创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的绘画艺术是在借鉴古典绘画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瞬间的真实"。德加的绘画语言在题材、构图上对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均有突破。他的绘画艺术对我国油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