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李小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77-81
胡适有"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之称.他是明确把中国新文化运动比附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人,并参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变革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进而在人的觉醒,文化的复兴与创造等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之精神. 相似文献
2.
于阿丽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2):32-36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兴”的前驱,看到二者前后承继、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顾毓琇的这一观点既不同于胡适、蔡元培等人直接把“五四”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观点,也不同于李长之强调“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之间存在着断裂转向的看法,而为当今学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东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20-138+221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文艺复兴概念的使用,与他1919年的欧洲之行有关。必须把此书与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和他本人的《欧游心影录》对读,才能对其中的某些论述获得更深入的见解。胡适对梁启超将清代学术比作文艺复兴表示不满,认为只有正在进行中的“新思潮”才称得上这个名号,不过胡、梁双方的主张后来也都有向对方靠近的趋势,表明他们对“文艺复兴”的认知主要还是在象征层面展开。文艺复兴的概念不仅塑造了梁启超对清学的认知,也参与了他对当代文化运动的构想。在他的方案中,后者既是对清学精神的承继,也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和超越,从而被赋予了一种“后文艺复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7-32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欧洲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的性质做出区分,在批评后者将西方的现代发展引向歧途的同时,他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实践方向作为中国现代发展以及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镜,这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对于文艺复兴的启蒙主义化的理解分歧明显。梁启超将清代视做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这同样与更为强调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一致性的胡适形成差异。以文艺复兴为参照,梁启超既从清学的发展中确认了依靠自力走向现代的中国自我,也指出其片面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科的滥觞所在,为新文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从精神内核看,新文科建设从时代、主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追求,两者皆怀“国之大者”,都以应变求新为目标、以思想文化为焦点、以高等教育为阵地。面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族振兴、实现现代化和学科完型三大历史未竟之业,新文科建设应从被动跟跑转向主动引领,从本土传统迈向国际现实,从精英科学走向大众知识,切实回应“家-国”与“体-用”、“中-西”与“古-今”、“科-玄”与“雅-俗”等重要命题。在打造和谐的、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新文科过程中,掀起一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助力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革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新,激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创新和推动人类社会共同文明更新。 相似文献
6.
邓强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3)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爆发于十月革命胜利后20 世纪初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思这场运动,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萧君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19-23,37
对"春秋战国"、"文艺复兴"这两个历史时期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具有经济比较发展,贯串着思想文化运动和成效特别巨大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给了我们若干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中舆论领袖引领方向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战线与文学战线展开,舆论领袖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联,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坚决批判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舆论领袖们独特地位的确立,其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被广泛认同与接受,其启蒙作用远远地超出以往历史时期。舆论领袖在引导舆论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尤其是开辟舆论阵地、把握舆论方向、表明舆论观点、组织舆论队伍、维护舆论成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今具有深远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孟祥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17-19
本文通过对意大利独特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工商业发展、市民阶级兴起、市民阶级文化需求的表征与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论述 ,认为意大利较早发生并迅速强大的市民阶级的文化需求是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小枫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3(2):1-7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知识界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古今之争"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然而,"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究竟如何?通过分析布拉乔利尼、马基雅维利、勒华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及其论述,可说明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面相,进而阐明文艺复兴与古今之争的内在关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日耳曼王国和城市共和国作为新政治单元的形成,是抑古崇今风气的真正起因,即是引发"古今之争"的生存论原因。 相似文献
11.
熊吕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在学术界 ,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 ,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 ,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 ,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 ,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反 ,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诩 ,并对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梁漱溟没有限于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争 ,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 ,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2.
德国文艺复兴运动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不同,它培养出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并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在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的启蒙下,宗教改革有了精神基础;在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宗教改革铸就了雏形。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本文对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与德国基督教人文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认为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从美学视角看这一命题同样可以被理解为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美世界”。对比同时代的哲学思潮和后世美学发展的趋势,莱布尼茨的美学思想具有某种“文艺复兴”的意蕴,即古典美学思想在近代哲学背景下的重生。具体来说,莱布尼茨认同“美善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深厚的古典哲学渊源:美是对事物完善性和本质规定的表达,而非仅仅是主观的审美趣味或偏好,从而重申了真善美的统一原则。同时,作为莱布尼茨哲学重要概念的和谐表达了多样性之统一,莱布尼茨借助许多美学意象阐释了和谐概念的内涵。莱布尼茨的美学思想还蕴含着伦理价值,对美的感知与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最好的生活,同时也是追求最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必然伴随着一种持续性、普遍性的愉悦情感。因此,尝试从美学视角审视莱布尼茨哲学基本观点或许可以提供一条解读莱布尼茨及近代哲学传统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林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31-133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从时间上看,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因而两者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艺复兴运动以摆脱宗教束缚,解放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创新为特征,并由此从宗教生活世俗化、领导者的培养及新教教义的形成等各方面,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以民主和科学为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体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体育文化理论的宝贵财富,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庆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20-22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变革,也是中国文化哲学的萌发期.本文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中国文化哲学缘何而生,成就何在,有何缺失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卫厚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27-30
中华文艺复兴是振兴中华民族、开启民族新时代、重振民族辉煌的重要途径。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作为其核心和本质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会被融化和消解,会在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改造外来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进步被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建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民族进步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文化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4-40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9.
欧阳文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5)
在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史上,宗白华比较诗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以融会贯通、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整合研究等诸多特点,标示了现代比较诗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对当下比较诗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在 1 91 7年蔡元培实行校政改革后 ,成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思想中心。这一时期的商务印书馆虽然也曾云集众多新文化精英 ,但商务当局避免企业卷入政治漩涡的经营思路导致“商务”未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中心。商务印书馆对新文化运动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在于其巨大的文化辐射能力 ,使新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讲 ,商务印书馆是当之无愧的新文化运动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