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重要筹码.制造和激化民族问题,在国家事务和国际关系中打"民族牌"悄然成为了一些国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偏爱手段,脆弱性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民族纽带和族群政治竞争理论解析了"民族牌"功用的产生规律,了解这些理论无疑能够有助于深刻理解"民族牌"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东伊斯兰文化中,都包含着构成民主观念的本质要素.这两种宗教强调的一神论信仰,都奠定了平等这个民主思想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同时,伊斯兰教强调的"协商"、"公议"、"尽力而为"等观念,是培养公民社会和建立民主制度所必须的因素.近代以来,尽管民主在西方国家和穆斯林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伊斯兰文化中同样包含着民主的成分,更不能以伊斯兰文化缺乏民主因素作为西方国家改造穆斯林国家的借口.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特征以及相互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很少有人探讨促成人们认同某一群体或国家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自古代就生活在法兰西土地上的人们对各个统治集团的认同过程,总结出促成族群对国家认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陆法系国家基于控制犯罪的考虑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诉讼理念,奉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普遍实行侦检一体化,"起诉法定主义"和"卷宗移送主义"等法律制度;英美法系国家则遵循"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诉讼价值观,践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构造,大多实行检警分立,"起诉便宜主义"和"起诉状一本主义"等法律制度.两大法系的冲突和交融展示了现代刑事诉讼的特色与走向.  相似文献   

6.
国家安全视野下的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国际交往和国内生活中都呈现出比以往更加交错复杂的态势.这与民族和宗教所共同具有的长期性、普遍性、复杂性和群众性等特征密不可分.尤其自"9·11"事件以来,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成为威胁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的首要责任.因此,我国当前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时,应把国家安全作为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运行特点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家国同构"的一致性、"因俗而治"的差异性和合作共赢的依存性三个方面.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富裕,没有乡村社会的支持,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没有强大的国家对家庭和乡村社会强有力的保护,乡村社会就不会有安宁的生活.因此,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上下互动、有效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族格"的概念,认为族格是自然赋予的,即天赋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人格"是"族格"的哲学基础,族格是人的群体的抽象人格,在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完整的"人格"的实现离不开"族格"的保障."族格"包括民族政治权利的平等和文化上的多元.文章以从自然法权推导出的族格理论揭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理论等的哲学渊源,阐释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族格"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构建国家、民族之间和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一国无法获胜的推断.但无产阶级在一国获胜与在"主要文明国家"获胜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大不相同,险恶的国际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了极为重大、极为复杂的影响.正因如此,如果套用无产阶级在"主要文明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条件的构想,去认识和处理一国和少数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国内民族问题,认为只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那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华夏-汉族、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解释"华夏"、"中华"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华民族"的近现代涵义,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局限性及"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华人民共同体"和公民化国家的建议.本文认为,"中华人民"是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主权性的共同体,因此,国家应把它作为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实践说明,公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使民族群众了解、熟悉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从而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激发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致断裂、消失.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观上,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族国家历来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从分析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民族结构"理论入手,对民族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内部构造,特别是其中一些裂变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宁蒗县彝汉纠纷的解决,有着从个人到家族到民族到国家的多层转化,包括"合意"和"国家强力"两个方向.民族、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纠纷的发生与解决,每一个纠纷都是不同观念和要求的表达,所以,纠纷在本质上也是观念的纷争.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近年来,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导致传播媒体终端变化,通信手段和传播、受众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在创建一个新的媒体环境.而在新媒体下,如何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族裔民族主义兴起所引发的族群间暴力冲突是当今世界冲突的重要特征,民族/族群认同的回归与国家认同的"去中心化"所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是观察这一现象的重要视角.族裔民族主义的复兴在西方国家和后发展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重新解释、塑造和建构具有包容性的民族国家认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和民族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控制强化族群认同和族裔民族主义的外部因素是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族际政治整合是现代国家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政党吸蚋和嵌入、行政性自治和盖异性公民权三个概念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逻辑.中回共产党通过政党组织整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基本实现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其中基于"吸纳"和"嵌入"的政党组织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关键所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面临着挑战,实现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的有序更新和适应性是必然的选择,而如何在政治整合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族际整合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角度,从国家、地方政府、乡村基层组织和"洞经会"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圣谕坛"产生的原因,展示了权力控制过程中,各方利益与策略的交汇,探讨了民间宗教组织确立自身合法性,寻求、构建生存空间,与国家维持平衡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核心内涵是政治属性.民族有多种存在形式,民族与国家同质是短暂的现象."去政治化"即"去民族",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新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中国未来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向是建构完全的公民国家,而不是"创造"一个与国家同质的"大民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提出"群队→部落→酋邦→国家"的国家起源新进化论模式.该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酋邦"取代摩尔根的"部落联盟"作为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以印加等"原始国家"取代古典希腊城邦作为早期国家的典型.该理论总结了当代人类学的积极成果,基本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组织向国家演进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还得到了我国考古学成果的有力支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对社会进化原因的功能主义解释以及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持"融合论"等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