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传银 《决策探索》2010,(15):86-86
7月27日,经济观察网刊登《中国一直处在“下流社会”中》,指中产阶层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由于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向下的拉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进入新世纪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小康已经成为解决温饱之后的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随着蓬勃兴起的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现象,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也将会从“温饱”到“小康”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本文围绕小康社会背景下,国内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在消费观念、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四个方面的变化趋势,提出对国内游客和谐服务的策略与措施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筠 《决策通讯》2002,(12):15-15,14
小康,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小康”这个令人十分向往的词汇写进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的战略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二十年磨一剑,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相似文献   

4.
小康,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3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令人振奋,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要深入学习,有个全新的理解,在认识清楚的基础上,在奔向小康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走弯路,不延误时间,在快车道上直奔“小康社会”。“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概念,属于经济范畴。人类经济生活水平一般分为穷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不同阶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  相似文献   

6.
记者:李书记,我们想请您谈谈河北农村小康建设进展情况好吗?李炳良:好;我很高兴就我省农村小康建设情况接受你们的采访。记者:目前,农村小康建设正在全省蓬勃开展。请李书记谈谈省委、省政府为什么下这么大力量抓小康建设?李炳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中央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明确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并把“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工十的总目标。从我省情…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在我国。从孔夫子的“大同”与“小康”之说,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再到康有为的“大同”方案、孙中山的“世界大同”;在外国。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社会”,再到法国无产者的“巴黎公社”。直至马克思设想的自由“联合体”。这一切都蕴涵着人类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与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8.
综述 《科学咨询》2002,(21):4-5
"小康":国民生活水平的概念 "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畴.国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  相似文献   

9.
恩格尔系数带来的富裕幻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决策》2006,(5):44-45
从公开的信息看,恩格尔系数在“小康”、甚至“温饱”档的城市已不多,绝大多数处于“富裕”或逼近手“最富裕”,而且落后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似乎普遍比发达地区要低。从而形成种种“富裕幻觉”。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恩格尔系数这一概念移植到中国后普遍失灵。  相似文献   

10.
《决策通讯》2001,(7):30-30
伊宁县地处伊型河谷中游,总面积6253平方公里,辖18个乡、两个镇、两个国营农场.现有人口3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3万人。全县有百万亩耕地,是个农业大县。200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290元.比1995年增加1067元,“九五”期间年平均增加213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广角》2001,(9):36-36
小康这个词本是用来标定生活富裕程度的,如今一些为官之人,将其移花接木用到仕途上来,名日“政治小康”。  相似文献   

12.
禹桂枝 《决策探索》2004,(11):53-53
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它的发生与发展不可能靠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一般地说,“现代性”相对于“传统性”而言,任何改变或否定传统的东西。包括思想,也包括行为,都具有现代性的意味。但是,现代性从理论上说又有其严格的界定。从时间上说,现代性是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小康社会,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近年来做了许多探讨和研究。本文涉及的三题,主要从传统文化、初级阶段、历史任务诸方面作些初步思考。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它是古代思想家孔子对春秋乱世进行改造的一种社会理想模式。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宋代理学家朱熹评之曰:“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  相似文献   

14.
社会要和谐,财富需普惠 人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标准?古往今来,有过各种各样的提法。曾经提出过许多的概念。从“小国寡民”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到“均贫富、等贵贱”,到“社会大同”.再到“普天下的劳动人民都翻身解放”等等。可以说,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近代的康有为,对“社会大同”始终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些和谐社会理想概念的提出。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大众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5.
沈镇昭 《决策通讯》2002,(12):11-14
党的十六大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要求“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十六大报告在确立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也对我们新疆和田贫困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奋斗目标,结合和田地区的实际,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和田由贫困向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把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和工业化现代化的成功之路。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快速跃升,现已分别位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三位,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气魄给予了回答,提出了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第三步怎样走才能既体现出对邓小平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关于小康建设计划的继承,又能反映新世纪、新时期的发展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快改革开放,统筹区域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今后的任务是实现全面的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十堰市必须把握“四大主题”,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05年以前面临的改革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作为一个“正宗”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为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但是近年来在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困难提醒我们:如果再不以务实创新的态度解决“三农”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大的“问题”最终会来自农民,而且极有可能发生一场无法应对的政治洪涝。其实,现在谈论“三农”问题,已远远不是解决温饱问题那么简单。“三农”问题已经突破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农村生活的七、八亿人口,大约有一半…  相似文献   

20.
《诗经》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古代追求的人民小康生活,人人安居乐业。这种小康社会指每个家庭存在一定资产,不必为温饱发愁。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经济建设中需要实现四个全面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健康则主要是指一个生物稳定、生存发展的状态,与健康相关的因素较多,包括前期遗传因素以及后期环境因素,除此之外,医疗水平以及人民的健康意识也会影响到人民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