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党狱,在中国抗战的政治环境下初步形成,并在1939年底苏德协定签订后所阐述的"最后见解"中最终确立.深入梳理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揭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以及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全面认识和评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早年接受和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发起具有巨大思想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抛弃资产阶级民主观,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晚年陈独秀吸取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教训,对民主政治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主张.其中所包含的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反思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晚年的陈独秀,通过对斯大林错误的反思,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有借鉴价值,主张借鉴资产阶级民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其见解不是他思想的倒退,而是对马列主义民主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国民性改造意识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一贯的立场和基本观点.毛泽东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反旧道德思想有继承关系,而武训、梁漱溟等人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儒学传统有着继承关系.毛泽东晚年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人心改造问题上"名同实异"两个部分的矛盾.我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一生都是一个行动者。笔者从五四时期(1915~1921)、建党时期(1921~1927)和晚年(1927~1942)三个阶段展开的论述可以看出,陈独秀始终呼吁民主、争取民主、反思民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斗争的变化,他对民主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刻,并由遵循规范伦理学:"我应该做什么"转向美德伦理学:"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他最后的觉悟,即伦理的觉悟。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安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无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陈独秀是一个不成熟的思想家和革命领袖,他的政治思想十分复杂,既充满真知灼见,又不乏缺点错误,突出反映在其民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陈独秀关于民主的论述是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晚年在抗战初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与中国共产党渐行渐远,并最终绝交,他也从此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个历史的选择无疑与他的思想路线和哲学立场密切相关,也与他个人的脾性气质、胸襟识度、独特的政治经历和复杂的政治心态以及受他不完整的历史经验深重影响的文化判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陈独秀结合抗战与建国、世界反法西斯主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民主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他认为民主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应实行范围最广的大众民主,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应该借鉴资产阶级民主那些有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个人人格独立是陈独秀构筑理想“民主社会”的哲学基础。人格独立的基础是经济独立,而其目标则是政治民主。但陈独秀的经济民主思想缺乏商品经济意识的内涵,因而其政治民主构想显得苍白无力。个人人格独立也是陈独秀民主社会的政治原则。他认为,民本主义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民主主义强调权力归属于人民,后者才能体现人格独立。而真正的民主政治是“国民政治”,是人民的自觉的直接参与而不是宪法上的一纸空文或什么代言人的恩赐。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传奇人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他一生言论的核心,即在帝制改共和这一根本转变之下,"国"与"民"的关系需要釐清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他因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引起瞩目,又因关注趋新青年这一社会变迁的新兴群体而赢得了大量追随者,更因倡导从国家向国民、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向而起到开风气的作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影响,与胡适一起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代表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而读书人的责任感,又使他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最终走向直接诉诸行动的政治革命,并长期以政治人物自期.但实际政治运作并非其强项,在孤寂落寞的晚年,他终于回归了文章士的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