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属于鲜卑早期的遗迹有完工、札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哲里木盟舍根文化,以及义县保安寺村等地的鲜卑文化遗存,此外,拓跋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均为研究早期鲜卑文化提供了新材料。从有关古籍和一系列考古发现中可看到,狩猎和游牧是鲜卑早期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与冶铜、冶铁、金银器制造、木器制做和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众多出土文物看,这些制品有许多带有中原文化特色,也有其民族特点。鲜卑早期的婚俗、丧葬礼仪,习惯法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和文学艺术等,可以使我们窥视到这一民族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及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3.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鲜卑族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与嫩江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各部曾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代、西秦、南凉、宇文、辽西及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中,前燕曾一度雄据黄河流域,与前秦、东晋鼎立;北魏进一步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历北齐、北周,鲜卑族对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恢复与发展、为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而做出了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一般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前燕不实行胡汉分治.实际上,在前燕中原时期,职官系统在形式上已完全汉化,但承袭了辽东时期的军户制,军队内部鲜卑和汉人分别编制,形成了胡汉分治的格局,任鲜卑族为军府将领.这既是鉴于冉闵之乱的教训而取消大单干台缓和民族矛盾的做法,又在中原汉人集中的地区保存了本民族的核心军事及政治力量,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极具民族融合特色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鲜卑和乌桓一样,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比较大的部落集团。汉初,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乌桓余众退保乌桓山,鲜卑则远奔辽东塞外的鲜卑山。从此,隐身匿迹,“未有名通于汉”。因此,《史记》、《汉书》都未提及鲜卑,更未提及鲜卑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而王沈《魏书》和范晔《后汉书》的《鲜卑传》历记述的鲜卑,都是从它出现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时开始的。关于鲜卑的早期事迹及其中原内地的联系,除了提到它是”东胡之支”或东胡之余”而外,别的根本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者对史籍所载高欢家世族属颇多质疑,并提出三种可能性:本鲜卑是楼氏改姓高氏者;本塞上鲜卑或汉人久居塞上而鲜卑化者;本高丽高氏入居中原者。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在高欢显贵之后伪冒河北大族勃海高氏则无疑义。否定、怀疑史籍所载高欢家世族属的看法并无确凿的证据,其推测经不起推敲。根据《晋书》有关记载可以断定,高欢先世确为勃海高氏,而非高丽高氏。唐初史家以"非颍川元从,异丰沛故人"比喻高欢与勃海高氏出身的高乾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认为高欢必与高乾非同族出身,也就不能证明高欢不出于勃海高氏。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提供的信息否定了高欢先世由鲜卑是楼氏所改的推断,进一步印证了《魏书》对高欢先世事迹的记载。《魏书》及《北史》(《北齐书》)关于高欢家世族属的记载是可信的,高欢为西晋末年北徙幽州-平州的勃海高隐六世孙,为四、五世纪之交归附北魏的后燕官吏高湖曾孙,为献文帝时期罪徙怀朔镇的高谧之孙。而高欢母系血统中几乎全为鲜卑基因,加上北镇胡族社会环境的影响,到高欢崛起之时,就民族性而论,高氏已然成为一鲜卑家族,陈寅恪提出的"北齐最高统治者皇室高氏为汉人而鲜卑化者"是最为通达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分蘖与聚合——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南光州固始分蘖出的闽南族群对中原文化有特殊的记忆.唐初陈元光随父"出镇泉潮间",平定"蛮獠"啸乱,并奏请建置漳州.中原文化开始在闽南大范围的传播.陈元光的开漳之功受到闽南民众的称颂,他本人则被神化,成为闽台共仰的开漳圣王.陈氏及其他开漳将士族裔逐渐形成有地域特征的"族统"观.光州固始作为文化符码也被闽南族群所体认,成为文化聚合中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9.
再说北Fa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發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發》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發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10.
鲜卑生活在中国北方,东起辽东,西至西域,自东汉以来与中原频繁交往,在汉化的同时仍保持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论证了他们早期的民歌所体现的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析鲜卑民歌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并探讨了鲜卑歌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颂杰 《河北学刊》2003,23(4):80-87
文章对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作了概述 ,涉及本原论、本体论、神论、知识论、唯理论和经验论、批判哲学、主体性哲学、实体主义、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现当代哲学转向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思想和问题 ,凸显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等转折性人物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建忠 《兰州学刊》2009,(2):210-213,226
早在12世纪晚期,注释法学者们(the Glossators)就遭遇了法律冲突的尴尬局面。为求得法律正义的实现和法律争议的公正解决,注释法学者提出了如何选择法律的难题。通过对《查士丁尼法典》首篇的歪曲解释,注释法学者批评了适用法院地法的单一模式,开启了人们对法律冲突和法律选择问题的思考,为冲突法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校事故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规范学校事故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一种监护关系,也不是一种准行政关系,更不是一种可以大而化之的合同关系,而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这种关系不应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且不排除学校和学生或其监护人的合法约定。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以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为例,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同时,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状况,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这个时期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具体城市化发展情况,提出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边缘地区新城的建设,并且总结了新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