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神信仰作为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徐州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徐州水神信仰兴起的主要原因。在明清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徐州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建立起了众多用于祭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水神信仰的盛行使明清时期徐州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龙神信仰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是龙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是导致龙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龙神庙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修建的龙王庙,另一类是民间自发修建的龙王庙。龙神信仰对运河本身和明清国家而言,其功能更多体现为治水与保漕;对地方官员和民众而言,则主要是为了祈雨和教化。由信仰活动而衍生出的众多仪式和传说,在促进信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强化地域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运河区域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传统的龙神信仰发生了新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陕北的庙宇、神堂和窟龛大体上可以分为因神话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及杰出的历史人物修建的庙宇、因俗神崇拜建造的庙宇、神堂和神龛和因宗教信仰修建的庙宇与石窟三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北庙宇的修复和新建以及一家一户的神堂神龛的不断建造,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有神。陕北民间信仰的神灵并无严密的体系,也无一个至尊之神,而是一神多能、一庙多神。民间信仰的神灵大体可以分为神仙、妖怪和人鬼三类。毛鬼神信仰、民间祈禳十分盛行。陕北信仰民俗迷信俗信并存但以俗信为主流,突出实用性功利性功能,呈现出原始信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岭南就是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海神、河神以及水神等都受到当地人的尊崇。香港作为中国南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水神信仰的早期传入地。香港的渔民、水手等从事海上作业的人历来靠水而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信奉水神(香港民间一般将海神、河神等一律统称为水神)。透过对香港民间华人庙宇的探究,讨论了香港水神信仰的源流,发现香港的民间信仰在岭南文化中起到历史传承、兼容并蓄以及典范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济南地区旱蝗灾害严重,驱蝗神信仰和龙神信仰格外受到重视。在民间,龙神信仰和驱蝗神信仰有着广大的信仰空间。而官方政权力量对于驱蝗神与龙神的不断祭祀与敕封成为驱蝗神与龙神在民间进一步传播、活跃的重要因素。驱蝗神与龙神信仰彰显了国家政权与民间信仰力量的良性互动关系,亦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宗教信仰的现世功利性。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与其他宗教一样是我党的重要统战对象,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支重要统战力量。该研究的实地调查实施于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之间,曾对浏阳各地至少20多处民间庙宇进行过调查访问,尤其是对仙人庙开展过前后共计五次重点个案调查。浏阳市民间信仰的专题调研表明,当前民间信仰的社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公益慈善服务;(2)聚众娱乐服务;(3)道德教化服务。调查也发现,民间信仰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亟待解决或有待改进的问题:(1)民间庙宇在公益慈善服务中的被动性问题;(2)民间庙宇所聚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均衡问题;(3)部分民间庙宇存在的非民主管理问题;(4)民间庙宇所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薄弱问题。创新民间信仰社会服务事业的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民间信仰参与社会服务的理念教育;(2)转变与提升民间庙宇的管理模式;(3)强化对民间庙宇管理模式的监管与引导。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漕运、河工事关国计民生,河湖密布的地理环境使得高邮成为运道治理的重点地区。运河的流经在促进区域社会信仰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本土信仰的内涵发生置换。漕粮运输、运道治理以及水上航运的现实需要使得当地的康泽侯、五龙王、露筋娘娘等区域性神灵的职能有所拓展。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这些神灵又被增加了护佑漕运、保障运道和航运安全等职能。高邮运道之艰难以及官方保障漕运畅通的现实需要是信仰内涵发生置换的主要原因,漕运和河道官员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置换与漕粮运输、运道治理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浓厚的官方色彩,其在满足漕运群体信仰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信仰的标准化和正统化。  相似文献   

8.
宋朝以农立国,故而与农业有关的诸神在宋人的信仰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农业信仰作为宋代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极为盛行。宋代农业信仰在调节民众心理、稳定社会秩序、丰富文化生活、加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与经济的关系是民俗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问题。通过对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到信仰社区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仰对象(庙宇、信仰活动等)的规模;反之,某种信仰的盛行又会带动社区的经济活动,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信仰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联系,呈现为共生互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豫北地区水系复杂,古黄河、漳河、卫河等时常泛滥或改道,故此时期的水神信仰多以河神为主。宋末,黄河逐渐改道南流入淮,豫北局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变化,此后气候渐趋干冷,形成了龙王占据主流的水神信仰。人们通过神灵信仰寻求心理慰藉,祈求安澜生活。豫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了其水神信仰的变迁,形成了多元的水神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借助网络手段 ,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因此 ,首先要正视机遇和挑战 ,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要研究特点和规律 ,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要转变观念和作风 ,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分析其特点,并从加强调查研究、教育引导、制度预防、监督和奖惩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时代,应对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已刻不容缓.根据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得出微信作为大学生日常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客体、 介体、 环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微信的时代特点及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引入微信模式,势必将提升育人成效.因此,改革创新,转"微"为机已成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解决路桥收费问题的关键是整合路桥收费资源及其由资源组成的价格机制.路桥建设"套牢"的市场结构导致收费价格扭曲,现行监管体制、法规和监管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路桥收费市场需要整合的因素有认识资源整合、收费资源整合、收费条件整合、收费站点整合.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出发 ,认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主张应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加大高校党组织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了我国沙漠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认为只要控制人为干扰,并采取防治措施,半干旱地区的沙化土地很快就能自我恢复。同时文章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范围、任务、方式和目标,并指出完全依靠打28-64万眼井,长期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林草植被生长,一旦引起地面下沉,会永远失去地下水库。该文建议要以水定井,严格控制超采,实施节水林农业,还认为从长远考虑,要尽快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才能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20.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辟概括,深刻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于十二生肖而言,十二种动物的有序排列,渗透了丰富的阴阳思想。如何认识这些阴阳思想,古人的切入角度有趣而又有异:有的从十二生肖的生理特征区分,有的以十二生肖的习性特征区分,有的以《周易》卦象区分。但不论如何区分,“一阴一阳”的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象喻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