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及其成因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云 《学术交流》2005,(4):137-140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在汉语称谓形式上,即表现为汉语的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命名和分类繁多、庞杂而又等级森严、体系分明。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新中国的成立,时代、社会的变迁,亲属、社交称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称谓词的社会文化内涵入手,以中国现当代家庭、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择取较具代表性的亲属、社交称谓淡化、消失、转移、扩大、泛化的实例,对现当代一些称谓词及其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对探讨社会变革与称谓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及称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元代的称谓习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高华 《浙江学刊》2000,(5):123-130
称谓是说话人称呼他人或自己使用时的名称,可以分为一般称谓、亲属称谓和人名称谓等。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过去很少有学者涉及的元代称谓习俗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文学几乎产生在相同文化场中,渊源关系并非移植而是血缘传承关系,从近现代文学史上产生的江浙籍作家群,可看出历史、经济、地理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4.
周国炎 《创新》2012,6(2):76-82,128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重要的历史文献,有关"麽汉皇"的题材是经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贵州的布依族与壮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其重要的宗教文献———摩经中也有不少与壮族布洛陀经诗内容相似的成分,摩经中的"安王"与壮族布洛陀经诗中的"汉皇"题材文献在名称、功能、内容、人物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郭立新 《社会》2009,29(6):148-172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家族和村寨组织的构成及其运作进行描述与分析,具体地呈现一个壮族地方社会的建构逻辑。文章认为,龙脊壮人的“家门”是一个依两可家系组织起来的血缘组织,以家屋为核心,且与家屋具有同构性;“寨”则是一个血缘与地缘合二为一,以寨老为联系中心的人群共同体。“家门”与“寨”以劳动合作和互助以及仪礼交换为基础进行建构;他们充当着家屋之间社群联结及友情的蓄水池,承载并具体实践着龙脊壮人与自己人一起劳动、一起吃住,跟自己人结婚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温克 《学习与探索》2012,(9):157-160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宗法制度中培育出来的,从其出现开始就带有很强的血缘文化的特点。这个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官僚系统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圈子文化是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就是血缘文化或意识在官场上的镜像或放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举制下的座师与门生的关系。血缘文化反映在朝堂之上就是朋党,以亲情、乡情和友情关系为纽带,官僚集团拉帮结派形成朋党,进而对皇权形成巨大威胁,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对此痛恨不已。  相似文献   

7.
李渊 《求是学刊》2013,40(1):168-176
希腊化时代是希腊人民族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希腊人在区别自我与"蛮族"时,继承了古典时代以血缘、文化区分不同人群的传统,但根据时代的变化又赋予了其灵活性、地域性的特征,其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希腊人以利益为取向划分民族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希腊人具有不同利益,这决定了他们在民族识别中对血缘和文化的不同态度。希腊人正是通过固有的血缘和文化观念,并结合变化的利益构建自我和他者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身份称谓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认同地位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身份称谓的类型有姓名性称谓、亲属关系性称谓、职务性称谓、尊卑从属称谓和礼仪性称谓。身份称谓具有身份区分,形成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和执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具有宗法、权势、道德、礼仪等价值取向。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身份称谓大多由宗法称谓和权势称谓转化而成,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身份称谓是有关身份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体系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以最简单的社会化方式,向人们灌输关于社会政治构成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习得和接受现成的社会规范,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以相应的角色规范来指导言行。  相似文献   

9.
梁庭望 《创新》2012,6(3):5-8,130,126
中国在世界稻作文化中的地位——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者;壮族在中国发明水稻人工种植中的地位——水稻人工栽培的最早发明者;隆安在壮族稻作文化中的地位——壮族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地,是壮族稻作文化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支持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方式和资源。中国老年人在选择非正式支持资源时会受到血亲价值观的影响,在总体上表现出网络中的血亲核心性、心理中的血缘偏执性、关系中的血缘扩展性、目标中的需求综合性和交往中的伦理交换性等特点;而在具体实践上则形成了两类资源、区别性功能、递降式选择的基本模式以及不断分割非正式支持资源网络的文化特征。这种选择模式和文化特征既有利于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非正式支持资源,也限制了老年人对非正式支持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1.
收养养子的习俗在传统日本社会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重要现象,它既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与日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息息相通。收养养子习俗在日本社会层面留下明显的印痕,并进而深刻影响日本民众的思想观念。收养养子习俗不仅体现了血缘亲族内部结构的变通乃至社会集团的质变,而且还深刻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0,(3)
清末民初,在我国北方地域文化中,西口文化与关东文化最具特色。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四省汉族移民的大批流动,是西口文化、关东文化形成的前提;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又是西口文化与关东文化的共同之处。西口与关东地区原有民族文化的浓郁特色,加之二者在中国地理位置不同,又使得二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两支奇葩。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往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立场都是相同的,但两者所持的法律观明显有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立场只能是怯律"的立场,而非"法学"的立场,有关方法称谓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法律观的争论.可见,"方法"称谓的争论所引发的是方法论的争论以及法律观的争论,由此,这场"方法"称谓的争论可能会催生出中国法学流派化的法学研究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金朝与中国史上其他北族朝代同样是种复合体制的朝代,即“胡汉”杂揉的多元文化的时代,除女真本族与北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外,还有汉族社会与汉文化的影响.金朝及其他北族朝代和汉族与汉文化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上的重要课题.以金朝而言,不但是继辽及北宋所建之国,而且更进入淮河以北的中原之地,北宋华北深厚的汉族社会基础及文化无疑是促成女真“汉化”的主要因素.汉族传统学术文化与北宋型学术文化是金代不论北族或汉族都共同所接收,则金人对所承绪的社会、文化如何看待?对异代前朝的看法如何?是个被忽略但应颇值得探讨的问题.就笔者所见,金人对辽、宋的政治、社会等史事极少提出看法,而谈论多在于汉、唐时代.对于北宋士大夫倒有些许看法,但其看法在于文化学术方面,而又以文学为主,这是颇为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张彰  任慧敏 《创新》2023,(6):32-41
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记载着京族三岛与内陆交往的历史,记录了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多元性特征。京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生活空间,为京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以深入理解京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前提,坚持文化认同、提倡文化多元性,鼓励多方参与和优化管理水平,是京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所谓礼法融合,系指儒家法律文化和诸家法律文化的融合。礼法融合贯穿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始终,并使其逐渐儒家化。一、礼法融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线和根本特征儒家继承了奴隶社会强调宗法血缘的传统,主张“亲亲,尊尊”,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要求;法...  相似文献   

17.
1999年8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分析》一书。这部洋洋130多万字的大著由10多位汉、壮、蒙古、满族学者共同完成 ,开创了从人类学角度全方位研究汉民族的先例。该书按中国的人文地理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分成七大块 ,下按不同特征分为数十个族群 ,分别从历史、语言、族群、文化四个方面加以探索。其中 ,对汉民族文化的研究颇有特色 ,兹撮其要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延绵不断、光辉灿烂的文化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其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家族文化是以血缘为本位的.亲缘原则、家长权威、差序格局、关系意识、信任度的内外有别、特殊主义、泛家族化是我国家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家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优势破解了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的难题.中国的家族企业在受益于家族文化有利元素的同时,家族文化不利元素也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是家族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家族企业更应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培育,建设以人为本的家族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丹 《学术交流》2008,(5):129-134
"父亲"这个名词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而是让人们怀着非常复杂的感情去言说的、带有文化意义的一个所指.父亲是生命的来源,代表着初始和尊严,让人敬重;父亲又是权威、秩序,让人总想打破和超越.父亲成了扑朔迷离的人物.父亲是谁?父亲的身份是如何确认的?我们试图追溯远古,从图腾感生神话那里寻找父亲的最初踪影,并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图腾是可能的父亲.图腾是远古的人们因对女性生育现象不解而主观臆想出来的一个神秘他物,是基于血缘问题而产生的文化意义上的父亲.父亲的身份最后慢慢得以确认则得力于父亲与母亲争夺生育权斗争的胜利和父亲经济地位的确立.可以说,父亲身份的确认是文化学和经济学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归结为单一派别的儒学,也不能归结为单一的汉族文化,更不能归结为单一层次的哲学意识形态,而是一个多成分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直觉主义等特征,从优劣方面看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批判和继承传统,还应该从文化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的视角来反思和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