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较系统地阐发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第一次将西方的“法治”概念引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实行近代法治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法治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黄遵宪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该书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法律近代化的客观介绍,为处于改革关口的清末政府进行法律改革提供了现成经验。《日本国志》对清末法制改革的决策发挥了导向的作用。《日本国志》为清末法制改革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日本国志》对清末修律内容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锐智 《日本研究》2005,3(4):92-96
在近代中日法文化交流转向的过程中,黄遵宪是开启日本近代法文化流入中国的第一人.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宪政制度现状的评介,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宪政文化,同时也为清末的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法文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关注历时近30年,其认识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初抵日本时,他有怀疑,但无敌意,还乐见其成。阅读西方民权原典,尤其游历美国后,他接受变革思想,潜心完成研究日本名著《日本国志》,对明治维新开始总体肯定,不过对形而上的伦常纲纪问题持异议,对议会制度、法制问题则持观望态度,同时预言,追求强大的日本有仿效英国称霸天下之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游历英国、参与戊戌变法后,以增订《日本国志》、创设保卫局为代表,黄遵宪开始热烈追求君主立宪政体,但主张采用渐进方式,不提倡如日本立开国会,同时指出,日本政党内讧的结果已遗祸邻国,尤对中国。日俄战争后,黄遵宪对明治维新的普及教育最为肯定,有意效仿。黄遵宪丰富、复杂而曲折的明治维新观,在当时有警世价值,今天仍具历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作为清政府派驻日本的第一批外交官,通过信函和笔谈与日本学者讨论宪法问题,是最早近距离接触日本早期宪法理论和实践的中国人之一。经考证,黄遵宪最早于1878年见到国宪语词,最早于1879年使用立宪语词,最早于1881年见到近代意义的宪法语词,但未曾使用过近代意义的宪法语词。黄遵宪基于日本、美国和英国三国宪法的比较,主张中国应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应采取渐进主义路线,坚信包括宪法在内的所有西学均源于墨家学说,在创办时务报和推行湖南新政的过程中自觉实践其宪法理论。遗憾的是,黄遵宪《日本国志》成书时间过长,成书若干年后才问世,未能在更早的时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向中国人介绍日本宪法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黄涛 《社科纵横》2006,21(8):134-135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外交家和维新思想家,他在以十余年外交经验凝聚而成的《日本国志》中提出了“交邻之有大益”的开放观和练兵备战的反侵略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前瞻性的,是他颇具见地的国际眼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的重要反映,对当前推行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防工作亦有宝贵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倍内阁在解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上先后采取了两种法律方式:直接修宪和解释修宪。从宪法学和宪法实务的角度看,两种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直接修宪方式通过修改宪法第九条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将直接破坏《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原理,同时还破坏了《日本国宪法》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的法源位阶关系。解释修宪方式超越了内阁的宪法解释权限,并且内阁的宪法解释及其修正案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通过内阁会议形式修改宪法解释也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尽管法律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但综合当前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局势等各方面因素看,解释修宪方式未来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
廖平是真实圆融的学人,近代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其"学术六变"更革主张的人生动因,既有志意孤远、倡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因素,又有寻求国家民族觉醒振兴的因素。而廖先生的学问理念则是研究追探人生宇宙真理共球合发。对廖平"学术六变"之成因和理念追求的分析梳理,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刘毅 《日本研究》2001,23(1):44-54
引言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起点 ,至今已有 130余年的历史。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及当时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维新”伊始 ,日本的变化便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1878年首任驻日本公使黄遵宪开始撰写《日本国志》,1898年康有为编撰《日本变政考》,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明治维新的专著。继而 ,康、梁 (启超 )等师法日本“变旧法 ,取新政”,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遗憾的是 ,中国人从理论与实践中对明治维新的认知和认同 ,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告罄。从此 ,“改良主义”与“渐进式改革”便成为“祭品”,被无情…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4):32-34
亚当·斯密作为近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很大。在《国富论》一书中,他用很大的篇幅对"重商主义"给予解读,从货币的使用、进出口是否抑制、税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尤其对以"金银"作为货币形式究竟是否恰当,以及如何看待鼓励进口还是抑制进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了解斯密的这一思想,对我们更好地梳理西方经济学理论将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芙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轮船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这是我国近代研究日本的奠基者黄遵宪先生在其《樱花歌》中,用来描述德川幕府因闭关而对世界茫然无知和在黑船来日时幕府的惊惶景象。但是,近年来新发掘的史料表明,在闭关锁国中的德川幕府的统治者通过来长崎的荷兰等外国商人不仅很了解世界,而且在佩里所率黑船来日的前一年,就已事先通过“幕府线人”掌握了佩里来日的行期,甚至各战船名以及指挥官的姓氏均已掌握。根据日本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所藏《阿部家史料》表明,早在嘉永5年(即在佩里来日的前一年的1852年),幕府…  相似文献   

13.
正深秋万树斑斓时节,应创价学会邀请,中华日本学会日本研究刊物编辑代表团,于2017年11月26日至30日访问日本。在近来中日关系趋稳向好的形势下,中华日本学会组织中国主要日本研究机构的《日本学刊》、《日本研究》、《日本学》、《日本研究集林》、《现代日本经济》、《东北亚学刊》六家刊物的主编和编辑部负责人访日,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创价学会的精心安排下,代表团一行拜访了创价学会总部,拜会了公明党代表,与自民党  相似文献   

14.
张凯 《浙江学刊》2013,(1):48-54
晚清民国时期,以西方学术重构中国文化体系成为近代新学术社会建立的必要环节.国难之际,科学学术与民族精神间的张力日趋紧张,如何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学术、社会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学界的焦点.蒙文通撰述《儒学五论》,以秦汉新儒学为轴心沟通中华文明义理之学、经史之学,力图重建国史体系,阐释中国历史文化中义理、制度与事实的能动关联,回应清季以降纷纷扰攘的经史、中西文化论争,为在现代学术语境中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家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促进中日两国学术交流,扩大东北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步伐,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将于1992年9月25日至9月29日,在沈阳举办《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除国内学者外,尚拟邀请日本、港台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的议题分为三个部分:(一)古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从历史角度,说明东北早在远古时代就已与日本通交。特别是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更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光彩。(二)近代中国东  相似文献   

16.
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影响深巨。因此,他自应在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国“国学”概念的提出并由此引发的讨论,是受到日本思想界同类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学者提倡“国学”,首先是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有关,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其次,“国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学术制度和学术观念的冲击时,反思、理解传统中国知识体系的一种努力。由此,应将“国学”视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可使人意识到学术传统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身价值立场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的学科体系。同样,国家的认同强调,也不应视为对于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忽视。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5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举行第二届"日本研究论坛"。创设于2015年的"日本研究论坛",是中国日本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本届论坛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分别以《国际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和《中日关系与大国博弈》为题发表精彩演讲。二战后,日本积极重返国际社会,奉行"国际协调"路线,在当今世界格局与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中国加速和平崛起、国际影响日隆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为促进中国的日本研究可持续发展、培养青年研究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杂志社自2018年开始举办"日本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加强交流切磋、开拓学术视野。2021年10月将举办第四届"日本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论坛采用征稿制,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征文要求1.本次征文的主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日本",非此主题也可。非学术论文不在征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1月19—20日,"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此次会议是由中华日本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共同主办,《日本学刊》编辑部承办的。会议邀请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代所长高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外交部亚洲司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