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春 《社科纵横》2002,17(3):13-13
在新世纪 ,少数民族地区应确立“以人为本 ,优先加快发展”的战略 ,全方位关注各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增强各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经济的能力 ,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发展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梳理可行能力以及可行能力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可行能力和可行能力建设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定量分析等方法筛选农牧民可行能力观测指标。从乡村振兴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多层级能力分析框架,从农牧民可行能力建设、农牧区发展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刻画当前青藏高原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所存在的差距,并使用青藏高原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对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力变化进行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必然催生了一个庞大群体——失地农民,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面貌和文化氛围,对该地区的征地制度要更加讲究策略和实施的有效性,本文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研究如何在民族地区推行有效的征地制度,有效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巨勇 《学术交流》2004,(10):109-113
我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弱,原因在于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低下、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鉴于此,必须提高认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原则;制定总体规划,抓住重点,分区域推进;要尽量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同时要加强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区域政府应加强组织保障和科学规划,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落实引才、聚才和育才方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强化产业与生态融合,加深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和美丽“底色”。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为各族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与“回得去”“留得住”的精神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谭力 《创新》2011,5(2):122-125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就是依据我国的特殊国情,立足我国的社会现实,按照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具体体现在电视的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与表述方式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牛绿花 《社科纵横》2002,17(1):15-16
面对西部大开发 ,少数民族地区应如何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 ,这是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提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创新 ,并提出了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9.
《社科纵横》2019,(1):28-33
推进民族乡村振兴,既要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要依据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确保振兴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西北民族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与战略选择:一是转换农牧民的职业身份;二是转换农牧业经营主体构成;三是民族乡村建设管理服务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汪中华  彭涌 《学术交流》2005,(1):122-124
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鉴于其经济增速缓慢、贫困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性障碍,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在于: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尤其是对生态建设予以补偿,减少生态压力;通过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从而激活资源,实现效益倍增;通过降低成本、主辅分离,突出主业,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广阔实践场域.本文回顾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构,并与当前农村发展形成观照,讨论其与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的适切性.研究发现,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以从平等友好接纳的价值、深化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原则、发展性手段促赋权增能的模式、全域整合的系统性工作路径、同体帮扶与组织培育...  相似文献   

12.
13.
尹忠海 《社会工作》2010,(17):25-27
乡村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重构基层政权与乡村组织的关系。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而又气氛热烈的跨学科跨校际对话会议在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举行。参与对话会议的包括郑传贵、邱贵明、刘晓根、银平均、陈始发、尹忠海等人,他们分别具有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均选择一定角度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14.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三农”工作进入了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在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村庄产业发展项目多以失败而告终,表现出多元主导下的产业实践同质性与产业实际发展的差异性要素需求相矛盾、产业实践阶段性与产业实际发展的长期性相矛盾、产业实践低水平性与产业实际发展的高技术性相矛盾三类困境。以产业发展困境的表现为启示,结合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及孟德拉斯等学者的社会基础理论,以西南两个少数民族村庄的产业发展实践为例,对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基础之间的耦合关系展开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村庄的社会基础呈现出维持型保护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自给性的低水平农业生产、保护性的社会结构、保守性的文化结构、维持性的人力资源状况四个方面,村庄产业发展实践与维持型保护的社会基础性因素呈现出低度耦合的关系,导致了产业发展项目的失败。为了提高产业发展项目与少数民族村庄社会基础的耦合度,可以在产业发展实践前加强项目分析、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重视少数民族社会结构、在落实文化教育政策、注重培养返乡人才等措施上做出改善。  相似文献   

15.
16.
《社科纵横》2016,(2):175-178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这些青年教师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流动性大等现实情况,致使其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完善现象。因此,厘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原因,将有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与普通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经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有着一定差异.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同学人数的日益增多,笔者特此对吉林省长春市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研,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并为此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阐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涵转换是夯实振兴基础、理清振兴进路机理、明确振兴目标的逻辑前提。本文基于“事实—价值”的分析框架,从乡村振兴在民族地区的缘起,以元问题内涵分析乡村振兴理论与认知逻辑在民族地区的偏废,厘清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论源流;从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缘起视角、缘起内容和价值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乡村振兴对发展规范与价值定位,进而反思与批判当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对乡村重建诉求的矛盾与局限;在“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基础上阐发“共同富裕”的乡村建设行动事实,从协调发展与共同体相统一的价值诉求,规范构造与价值诉求相结合的共同体嵌入,城乡融合发展与充分发展并举的路径选择三个维度阐释了共同体场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转换与理论超越,并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框架。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但2010年后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东北地区二者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来看,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风文明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治理有效存在不显著的负向作用。中国城乡间的单向人口流动已呈现稳定态势,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积极推动城乡间的双向人口流动,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彭兵  陈旭堂 《浙江学刊》2015,(2):215-219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拉大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就发展本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可以说是所有欠发达地区碰到的共同问题,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中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上都给予这些地区极大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幸民族文化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特色资源。然而,要想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和赶超两大发展任务,仅仅依靠特色文化旅游业显然是不够的,发展路径的探索仍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