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丽海景——联合国居住最高奖项首落青岛7月28日,青岛万丽海景荣膺"绿色亚洲人居环境大奖"颁奖盛典暨"聚焦万丽·对语世界"绿色亚洲人居国际论坛于青岛海天大酒店盛大开幕。"绿色亚洲人居环境大奖"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房地产奖项,是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工作所做出杰出贡献的亚洲项目给予的最高人居奖项,主旨是推动亚洲各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改善居住区域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11):13-16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认识民生"、"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基本内涵包括:民生问题是事关中国革命与政权巩固的基本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3.
垃圾现场     
大大小小的城市,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地球上,新旧不一,风情各具。可是,暴力、污染在损坏城市的面目,贫穷、动荡在消磨城市的活力。1985,联合国将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确定为世界人居日,以唤起人们对居住环境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基本权利的关注。今年10月6日是第23个世界人居日,联合国把"和谐城市"确立为主题,呼吁人们关注快速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贫民区扩大、城市人口贫困化等问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前呼吁各方充分发挥城市潜力,不仅让所有人拥有适当的居住条件,还要保护自然环境,以更有利于环境和更聪明的方式实现发展。每个城市的有心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如果了解了平时英国人是如何处理垃圾后,我们会反思。我们有最大的人口密度,最美丽的城市,最简便的处理垃圾方式。我们方便了,剩下的问题却交给社会!  相似文献   

4.
生态宜居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地处云南滇西北的永胜县羊坪彝族乡结合自身发展,以农村环境整治、环境保护宣传、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宜居美丽羊坪建设。本文主要对羊坪乡人居环境改善、水源地治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由此探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9):74-7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呈现老人农业与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平发展机会被剥夺和人文精神缺失等新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始终耽于重"建设"而轻"治理"的困囿,因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治理主体单一以及治理理念缺失,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反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弊,循由价值反思—主体重构—路径创新的治理逻辑,探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以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为导向激发村民自身潜能。  相似文献   

6.
王鑫 《社科纵横》2014,(5):134-137
以生态美学为理论依据,从生态美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研究范畴入手,确立人居环境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伯克特在2006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经济学》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经济学中自由主义的残渣,同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能够对生态经济学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本文系统剖析了伯克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价值"、"自然资本"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观点进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东方传统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在今天的价值,是摆在当代思想家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多年以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龟山纯生教授重视对日本传统思想,尤其是对古代佛教思想与当代生态思想关系的研究。他对东方传统思想在当代生态伦理建设中的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薛玲仙 《唐都学刊》2008,24(5):31-36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研究<老子>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分析"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知常日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去奢崇俭"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传承关系,探索在西部退耕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源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文化内驱力,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性,巩固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探求》201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谋篇布局中对如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给出了"顶层设计"。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包含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规律与实践逻辑的深刻认识。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有利于增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自觉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0):19-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诉求,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是"中、西、马"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融合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实践,展现了党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矢志追求,反映了党对生态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党立足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以理论逻辑的三重视角审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涵,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州亚运会华丽落幕,亚运会后的广州,何去何从?广州"十二五"规划给出了方向: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广州.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通过举办亚运会,广州走出了"城市病"的高发阶段,真正进入了环保城市行列,朝着宜居城市的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3.
刘婷 《社科纵横》2011,26(3):143-145
随着生态学理念和观点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和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性,关于生态课堂建设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围绕何为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构建高职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为何必要以及如何构建高职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三个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致力于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的尝试,力图探究构建高职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对策,以期实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良性生态运行。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出的历史,由此形成的物化的社会关系结构既是人与人的关系组成的社会系统,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生态系统,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作为唯物史观的科学形态的《资本论》既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学说,也是关于这种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哲学。《资本论》的生态哲学以劳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基础,以吮吸生态"自然力"的资本逻辑的正反馈循环圈为中心,以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对生态逻辑循环圈的撕裂为基本机制,同时也包含如何通过市场建立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对于惠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5):6-10
习近平的政治生态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相关思想一脉相承。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相关思想,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建设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生态城市研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引起的区域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退化,人们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反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反思,重新思考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城市是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然法约束力的思想是洛克为其政治哲学奠基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法之所以具有约束力乃因其源自人类理性的本性并能为理性自身所认识。理性对自然法的认识既是关于永恒正义的认识,也是理性对自身的认识与肯定,从而确立起规定人自身的普遍法则,实现理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也被洛克称为"良心"或"良知"。正是这种内在的良知承担起审判与惩罚的功能,确保了自然法的约束力贯彻始终。只要理性的本性不变,自然法便具有永恒的和普遍的约束力。个人的权利与公共的权力正是基于自然法才获得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生态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为:在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生态执政;在经济层面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生活层面表现为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人居环境;在文化层面体现为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19.
胡北平 《唐都学刊》2000,16(4):8-14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并就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同时就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中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因给予了论证;最后,就如何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基本规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刘洪岩 《求是学刊》2014,41(6):96-103
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凸显已将人类置于空前的生态风险窘境之中。当下,无论各国发展程度如何,解决和保障生态安全都是其面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渗透,促使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实践成为可能,并促成了国际生态法律规范遵循着国际合作实践面向的维度发展。国际生态法律规范编撰的"逐渐发展"、国际生态"软法"规范在国际生态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对传统国际生态"硬法"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应对环境问题国际生态标准的制定等理论问题,一方面,构成了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及实践的挑战和修正,另一方面,为国际生态法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确立建构了实践理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