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既是国家的政治理想,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划分是理解法治这个综合性话语体系的重要工具。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阶段,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所追求的法治是一种实质法治。当前,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人权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体现了实质法治正在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12):12-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仍面临立法质量不高、法律实施机制不完善、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困扰、公民及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方面的困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依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升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法治的权威与尊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论纲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目的性和长期性。它的重要标志(或称法治原则)主要有十项:法制完备、主权在民、人权保障、权力制衡、法律平等、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程序正当和党要守法。前五项是指有完备而良好的法律,后五项是指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中国要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应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特别是在近期内采取若干可以影响全局的关键性措施和步骤,如制定立法法、监督法,批准人权“两公约”,制定行政程序法以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司法改革,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理,等等,从而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加速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性进程。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迅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权从政治性宣告向司法实现的进一步转型。从人权司法化问题的明确提出到现在,中国人权事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权观念认可阶段、人权立法保障促动阶段和人权司法保障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法治国情从所依之“法”到所治之“国”均发生了诸多变化,促动着对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法治国情所依之“法”的变化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正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正从“政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思维方式转换。法治国情所治之“国”变化显现为:“中国梦”将深刻促动中国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依法治国有更高要求;主要社会矛盾转变对依法治国提出新要求。当前,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必须立足现有的法治国情,其现状也是现有法治国情的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中推动中国法治国情的发展,而法治国情的发展又进一步促动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编辑手记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推进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要深入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法治"逐步代替"人治"的依法管理国家和建设的轨道,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治国方针。在30多年来我国向成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0):10-14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主题确定为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的第一次。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在我国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必须依法治国;要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胜利,必须依法治国;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法治国。要实现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实现依法治国,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增强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又必须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法制意识,能够自觉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带头护法,自觉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捍卫者,才能将依法治国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行动中去。只有充分发挥国家法制的力量,只有充分彰显执政者的廉政法治意识,我们国家才能切实走向法制化轨道。本期"特别报道",记者就廉政与法治的关系和相关问题,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胡云腾博士,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廉政与法治的极端重要性,以此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5,(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重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法国;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实现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独立和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9):28-3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明确地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法治思想,对我国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主要论述了邓小平法律思想的来源、内容及时代价值,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蒋海松 《学术交流》2015,(3):99-104
"人权司法保障"这一重要命题首次进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权保障的战略突破和顶层设计。从静态的人权立法确认进展到动态的人权司法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了落实这一战略规划,需要推进司法改革,确保诉权落实,探索司法实施宪法的有效机制,做好制度配套及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人权的基因,但缺乏客观有效的制度保障。对此,既不能堕入法律东方主义者的偏见,更不能重陷文化保守主义的迷恋。高扬人的自由精神并客观保障其外化的权利是社会转型的关键,也是创新、提振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6):16-18
习近平同志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科学理念,应该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党的建设的自觉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共6个层面、24个字的基本标准,即要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需要:第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加  相似文献   

13.
潘璁 《社科纵横》2013,(1):100-101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清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监督等方面来体现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国刑法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立法引领与司法构建两个层面。在立法引领层面,中国废止了劳动教养制度,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了刑法的内容,推进了刑法再法典化的进步,同时促进了民权刑法观、安全刑法观、系统刑法观立法理念的生成。在司法建构层面,中国刑事法治领域建立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的司法机制,另外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也开创性地形成了注重人权保障、注重犯罪预防、注重刑法教义学构建的司法理念。深入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影响下中国刑法理念的重大变化,对探索与发现中国刑事法治建设发展的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日后的刑事法治建设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蔡宝刚 《求是学刊》2016,(2):114-12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将法治社会建设提高到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一体建设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法治社会建设备受关注。法治社会的主旨是社会领域的依法自主治理,法治社会建设主要应由社会权力来推进,社会权力是催生法治社会的主要动力引擎,社会权力的健康成长和机制运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因素。要认真对待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就必须认真对待社会权力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晓春 《唐都学刊》2015,(2):121-123,128
中国60多年法治建设的风雨历程,充分证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详细绘制了"法治中国宏伟蓝图"。要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在全社会倡导法治精神、培育法信仰。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实现良法善治,才能确立法治公信力,促成社会公众法信仰的生成,而法信仰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培养法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时特别强调,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底线思维,决不能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这充分反映了我党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实践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方世南 《创新》2015,(5):5-10
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中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全面从严治党主要依靠法治从严治党。法治既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作为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重大历史性任务的执政党自身必须法治化。加强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推进执政党法治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要将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四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通过切实加强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的强大合力,使各级党组织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9.
《探求》2017,(3)
近十年来,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给予积极关注;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相关的海外研究更是迅速升温。总体上讲,海外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现实状况、存在挑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一般性评价,正面肯定者居多数,但亦不乏悲观否定者;虽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必须看到,由于价值观和立场不同,在某些问题上海外学者对中国法治建设存在很多误读、误解,甚至存在一些偏颇之处。系统梳理、理性看待和客观评价海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可为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毕美家,现为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曾担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组正局级干部,安徽省滁州市委副书记,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和安徽省淮北市委书记,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记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