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思想政治觉悟及高尚道德品质的专业化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目的.因此,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具体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指示.其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坚持"八个统一"具体要求的关键,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遵循.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是高质量办好思政课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思政课的最终归宿.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功能失衡的现象.加快教学改革,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智时代教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获取、分析和运用大量数据,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提升研究生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能够拓展教学场景、精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提升。当前,受多因素影响,数智技术在思政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学中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高校亟待加强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理念、注重提供思政课教学资源支撑、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围绕"课程思政"新内涵,分析了高校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探讨了提升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路径,有效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堂思政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迫切要求,也是贴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须从更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结构、变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康健 《社科纵横》2013,(9):148-153
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一直是国内外研究机构关注的重要课题,原因是这个问题涉及的层面较为复杂,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教师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利用其本身制度文化方面的优势,不断开发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社会实践形式,提供了许多教师教学技能以外的社会实践机会,此外,通过比较发现美国高校政治学教师在政坛上的活跃度要远远高于中国高校思政课教师。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思政课意义的强化和高校课程的改革创新,高校对思政课的形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工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从制度、工作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上,为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12):166-169
MOOC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场全新革命,它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角色由独白式的"布道者"转变为与学生具有平等互动关系的辅导者、答疑者,并使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更加合理化。因而可以借鉴MOOC的全新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如思政课理论体系的通俗化、碎片化、时代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课堂与MOOC相结合,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持之以恒重视高校思政课,关心高校思政课发展,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努力探索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好方法、好途径."积极教学法"以其独具特色的作用和效果在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该文结合高校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积极教学法"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在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改革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体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理念,也适用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用到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该文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让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1):144-148
新形势下,和平演变犹如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等竞争优势通过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征服,以影响青年一代对社会的认知及政治倾向。我国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必须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有新举措,为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实效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2.
崔占龙 《探求》2022,(5):21-26+80
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是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的集中体现,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建设“大思政课”思路,探讨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实践价值和路径,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而且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学年全国高校普遍采用在线教学方式完成学科教学任务,高校思政课也不例外.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质量评价,需要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基于对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情况相关文献的梳理,并结合本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践,初步厘定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后通过三轮专家咨询审议、层次分析、实践应用,最终确定包含指导思想、组织架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监控目标、监控实施、交流反馈6个模块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4):129-132
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并不意味着其一无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有不可取代的一些优势。只有将思政课教学与慕课有机结合,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才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出路。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时代化、现代化,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和优良载体,对其充分利用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目前还存在着红色文化的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红色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高校要进一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优化红色文化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教育目标相一致,两者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增强教育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高校可以应用ADDIE模型的理论及方法构建教学思路,根据确定教学目标→挖掘育人价值→编写课程指南→开展课程试点→教学效果评价来建立衔接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12):170-173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自主参与、平等共享、秒速自传播等特点,带来社会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改变,如信息受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信息应用由独占转向共享,人的社会地位由等级化更趋向网格平等化,在时空上扩展着人生活的存在感和意义等。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主要有思政课教师角色认同转变的挑战,以及多元信息下亚文化消解对思政课教学主流价值引领构成的挑战。只要我们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就能够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张强国 《学术交流》2013,(Z1):32-33
做好思政工作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高校的思政队伍的现状做以了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让思政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开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11):168-171
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偏差、教材内容的陈旧以及学生的学科背景等因素,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而MOOC的兴起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既要看到思政课实行MOOC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当充分意识到其存在的一些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导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引申与完善思政课教学,提高其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途径和方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作为完整的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与方式,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在于,内容的现实性、时空的灵活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