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悦  魏淑娟 《社会工作》2023,(1):40-51+106-107
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流行趋势交织、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长期照护服务的整合以满足老人多样服务需求始终是核心议题。本文通过彩虹模式对长者照护之家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公私系统、医养系统的合作是服务整合的基础,中观层面养老机构发挥服务整合的主体作用,微观层面服务的综合提供是服务整合的表现。签署合作协议、提供资金支持、多级部门监管是推动服务整合实现的功能性策略,养老机构文化环境亦是影响服务整合的因素之一。此外,在长期照护服务整合过程中仍存在从“医”到“养”转介困难、缺乏个案管理和康复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许晓芸 《社会工作》2019,(1):81-90,111,112
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除了面临经济、身体等方面的沉重负担,还面临心理、情绪、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既有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双向压力,也有政府、社区、机构之间的供给缺位,也存在养老需求与长期照护现实之间的矛盾,还存在社会支持缺失与个体无法增能的双重窘境。基于社会工作助人的专业视角,探索夯实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加强社区老年照护服务、转型升级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的长照策略,达成失能老人老化态度转变、老年人力资源活化、照护资源有效整合的增能预期,实现"就地老化"和"成功老化"。  相似文献   

3.
唐钧 《社会工作》2021,(2):1-10
当前中国老年服务的问题可谓纷繁复杂,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对于老年服务发展的思路不清晰.本文研究发现,机构服务初衷是老年照护专业化,机构服务的市场当以民营为主,要寻求资本与民营机构的合作共赢,才是中国老年照护机构的发展思路.在此过程中,应强化机构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转变照护服务伺候"老人"的传统观念,大力培养...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使用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家庭照料对城乡失能老人及其照料者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照料能显著改善失能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但不利于照料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照料使城镇失能老人身体健康的概率增加42.8%、 抑郁的概率降低45.6%;使农村失能老人抑郁的概率降低38.3%,但对其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家庭照料使农村照料者身体健康的概率降低18.8%、 抑郁的概率增加49.4%;使城镇照料者抑郁的概率增加41.7%,但对其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应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照料尤其是居家照料服务的支持,并以此减轻家庭照料者负担、 提升家庭照料效果.  相似文献   

5.
黄建 《学术交流》2022,(5):119-132+192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我国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决定了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其中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对于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更是如此。家庭成员作为养老服务的最佳提供者,长期在家艰辛地看护和照料老人,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容易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因此,应当从制度层面加强对长期照料者的支援,让他们得到必要缓解和有效休息。喘息服务正是其中关键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喘息服务试点运行中存在的角色定位偏差、制度保障缺失、机制运行失衡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喘息服务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保障功能的发挥。对此,要在环境、制度、机制交互框架之下,深化全社会对喘息服务的价值认知,规范喘息服务的结构关系和运作逻辑,创新优化喘息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提升喘息服务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6.
失能老年人是一个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更高的群体。目前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在中国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和支持性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资源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对社会化的照护服务使用较少且满意度较低。城市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丧失自理能力持续的时间、照料存在的问题以及照料提供者对其照料满意度影响显著。提升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需要发挥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实施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和项目,建立居家、社区、养护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培育专业照护人力资源,汲取国外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认知症障碍者人数持续增加,照护者与家庭的照护压力与负担加剧.本文基于对15位认知症照护者的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理解,探讨了一种特殊的认知症照护经验——整合式照护.研究发现,认知症照护者的疾病态度影响患者的病情发展;家庭无法承担照护任务时,通常会寻求外界帮助,随后家庭成员间因是否送患者去照护机构而极易产生意见冲突....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需要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缺失状况和特点,建立一个社会支持体系,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中心,以家庭和邻里支助为基础,以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团体和组织资助为补充,以国家和政府政策为保障,以志愿者服务为纽带。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9,(9):53-54
家庭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料的主要渠道,家庭照料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机构照料成本,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家庭照料者在照顾老人时,需要付出巨大的情感、身体和经济代价。研究表明,美国22%的照料者同时照顾2个老人,8%同时照顾3个或更多老人。美国有近一半的照料者已经超过50岁,他们自己也将成为老年人,健康也更容易受到损害,三分之一的照料者认为他们的健康变得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失能老人的配偶照料者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家庭的老年人.回归分析证实,被照料者的失能程度作为照料活动的主要压力源,对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个人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调节,该影响对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状况较差以及没有其他人帮助照料老伴、不与子女同住、不参与社交活动的照料者更为明显.因此,倡议关注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在社区开展照料者支持服务,以期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国娇 《社会福利》2013,(10):37-38
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13,(7):48-48
英国:公医制公医制由政府主办,包括财源筹措与照护的提供。1990年,英国颁布《全民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案》,由中央授权给地方政府主导和负责社区照顾,并鼓励民间机构提供更多的老年人服务。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在财源筹措方面,以税收财源为主,占64%,私人财源占36%;基本原则为"残补原则",强调资产调查;照护方案包括国民健康服务和个人社会服务。长期照护以社区及居家照护为主,占86%,机构式照护占14%。总体而言,国家健康照护体制是由上而下,中央政府高度介入资源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12,(3):42-43
很多国家通过建立不同层面的长期照护服务组织递送平台,来适应老人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而言,现有的长期照护服务的组织平台一般有三种:一是以家庭为平台组织的居家照护服务;二是以社区为平台组织的社区照护服务;三是以专业机构为平台组织的机构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从社会分配基础、社会供给类型、输送系统以及财务模式四个要素出发,评析中国主要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共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失能认定评估工具较为简单、服务供给的精准度较低、非正式照护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过度依赖,是目前中国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完善失能认定评估工具,为福利对象提供自主表达需求与自主选择福利供给内容的途径,构建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照护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的老年社会。长期照护的对象是陧性病和残障人口,而老年人则构成此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长期照护的目标是满足那些患有各种疾患或身体残疾的人对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其内容包括从饮食起居照料到急诊或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正规和长期的服务。长期照护服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正规和专业是长期照护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给家人尤其是女性照顾者造成了压力与负担,照顾者会运用不同的因应方法,包括寻求正式与非正式资源的协助缓解压力。本文试图从压力与因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女性照顾者所处的特殊地位及需要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数据,结合CLHLS微观数据库,对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率不断提高,其中在65岁以上、80岁以上及10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其平均失能率分别为28.98%、42.12%和76.04%;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2050年以前其所占比例会超过城镇总失能老年人口的25%,而且男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始终低于女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处于上升状态,预计2050年以前其每年需求的平均规模会超过500万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城镇失能人口将高于农村失能人口。因此,应尽快建立覆盖城镇居民的长期照护机制;针对不同的城镇失能人群构建差异化的长期护理模式;加快建设针对城镇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人员队伍;完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规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的困境及应对——以北京牛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家庭一直以来承担着老年人长期照料主要角色,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社区和机构在针对失能老人服务上的缺位,使得家庭内非正式照料显得势单力薄.而十年之内,独生子女一代父母将陆续进入老年期,届时老年人照料问题必然给家庭、社会、经济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家庭结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衰减,社会照料服务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现。尤其是面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的人口形势,迫切需要推进单一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方式转变。借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现有地方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修改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构完善的老年人社会照料制度,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完善和发展老年人社会照料制度,需要通过立法固化"居家照料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辅助"的社会照料模式,系统地构建老年人社会照料服务体系;需要加强社会照料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社会照料服务职业化建设;尤其需要突出社会照料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包括促进和监管职责;并且需要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社会照料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12,(3):14-14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三福院)是一所市级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设有失智照护、介护照护、介助照护、医疗康复四个中心,拥有床位800张。其中,失智照护中心为全市第一家失智老人专业照护服务中心。近年来,三福院顺应时代发展,在老年照护中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老年人价值,夯实基础、建立标准、创新流程,在建筑设计和照护实践上努力谋求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持续改善提高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