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除了面临经济、身体等方面的沉重负担,还面临心理、情绪、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既有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双向压力,也有政府、社区、机构之间的供给缺位,也存在养老需求与长期照护现实之间的矛盾,还存在社会支持缺失与个体无法增能的双重窘境。基于社会工作助人的专业视角,探索夯实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加强社区老年照护服务、转型升级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的长照策略,达成失能老人老化态度转变、老年人力资源活化、照护资源有效整合的增能预期,实现"就地老化"和"成功老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需要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缺失状况和特点,建立一个社会支持体系,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中心,以家庭和邻里支助为基础,以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团体和组织资助为补充,以国家和政府政策为保障,以志愿者服务为纽带。 相似文献
3.
随着认知症障碍者人数持续增加,照护者与家庭的照护压力与负担加剧.本文基于对15位认知症照护者的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理解,探讨了一种特殊的认知症照护经验——整合式照护.研究发现,认知症照护者的疾病态度影响患者的病情发展;家庭无法承担照护任务时,通常会寻求外界帮助,随后家庭成员间因是否送患者去照护机构而极易产生意见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流行趋势交织、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长期照护服务的整合以满足老人多样服务需求始终是核心议题。本文通过彩虹模式对长者照护之家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公私系统、医养系统的合作是服务整合的基础,中观层面养老机构发挥服务整合的主体作用,微观层面服务的综合提供是服务整合的表现。签署合作协议、提供资金支持、多级部门监管是推动服务整合实现的功能性策略,养老机构文化环境亦是影响服务整合的因素之一。此外,在长期照护服务整合过程中仍存在从“医”到“养”转介困难、缺乏个案管理和康复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使用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家庭照料对城乡失能老人及其照料者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照料能显著改善失能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但不利于照料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照料使城镇失能老人身体健康的概率增加42.8%、 抑郁的概率降低45.6%;使农村失能老人抑郁的概率降低38.3%,但对其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家庭照料使农村照料者身体健康的概率降低18.8%、 抑郁的概率增加49.4%;使城镇照料者抑郁的概率增加41.7%,但对其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应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照料尤其是居家照料服务的支持,并以此减轻家庭照料者负担、 提升家庭照料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上海地区的4301个样本数据,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老年人的照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从意愿到行动:照护需求与照护方式选择"的匹配关系.研究发现,使能因素对照护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需求因素和倾向性特征;就有现实照护需求且有人照护的5... 相似文献
7.
失能老年人是一个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更高的群体。目前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在中国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和支持性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资源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对社会化的照护服务使用较少且满意度较低。城市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丧失自理能力持续的时间、照料存在的问题以及照料提供者对其照料满意度影响显著。提升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需要发挥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实施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和项目,建立居家、社区、养护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培育专业照护人力资源,汲取国外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8.
城市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的困境及应对——以北京牛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家庭一直以来承担着老年人长期照料主要角色,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社区和机构在针对失能老人服务上的缺位,使得家庭内非正式照料显得势单力薄.而十年之内,独生子女一代父母将陆续进入老年期,届时老年人照料问题必然给家庭、社会、经济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东省三乡镇的210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农村老年人丧偶后开始正式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丧偶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但获得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很少;在失去配偶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同时,丧偶老年人的家庭角色逐渐边缘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丧偶老年人养老的承载能力止于物质层面,丧偶老年人生活、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亟待多元化养老主体的供给。 相似文献
10.
当下正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新一轮乡村建设热潮。然而在"三农"问题仍然凸显的国情下,中国农民正处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功能释放不充分的境地。结合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中的农民主体性思想发现,可通过最大化农民经济利益、规范农村基层体制和素质能力提升重构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家庭照料资源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步入晚年的老年人口而言,身体健康状况和照料资源是关切其生活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处于不同婚姻状态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其健康状况和可获得的照料资源也截然不同.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为宗旨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对老年妇女在健康状况和照料需求上面临的困境和特殊需求的揭示,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政策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近年来有关老年人健康以及婚姻、居住状况的分性别调查研究成果,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对我国老年妇女群体健康医疗和家庭照料资源的享有状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受"去机构化"运动和精神健康"消费者运动"之影响,精障人士的照料责任越来越多地从机构转移到家庭,家庭进一步成为精障人士日常生活、康复融合之路上的核心支持.针对成年精障人士家庭照料者的需求评估发现,这些照料者的需求突出表现在自身的疾病管理、喘息服务、经济补贴、精障成员的未来养护、政策指导与咨询服务、家长互助与支持、法律支持等方面.而其中,精障人士的未来养护是照料者的最大忧思.本项目从服务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结合自我照料理论、积极心理学和影像发声法的理论与实务,设计了成年精障人士家庭照料者的社会工作综合干预项目.在传统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基础上,注重回应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及具象目标,着力促进家庭照料者、服务提供者、研究者、决策者、社区他者等利益相关者对残障议题的平等对话,进而促进社会工作的反思性实践.基于对项目过程与结果的具象呈现,本项目的实践亦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整合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3.
儿时遭受父亲性侵犯会对被侵犯者身体、心理和社交各方面都造成深切伤害和创伤,未疗愈的创伤往往会一直延续至成年.本文尝试以临床个案为例,以系统视角和依恋理论来探讨受父亲性侵犯的女童在成年后如何依然受困于此创伤,并在个人发展、婚姻关系和教养子女方面遇到重重困难,进而影响其家庭整体互动和氛围.本文亦以发展的视角探讨子女的发展迟缓和青春期如何加重童年曾遭受性侵犯的母亲的"侵犯代际重演"的焦虑以及在父女关系上的矛盾心理.最后,作者以优势视角为指引,探讨此类个案和家庭的抗逆力和所蕴含的资源,建议社会工作者或家庭治疗师在协助此类个案/家庭时以探索和肯定个案能力、疗愈伤痛和促进家庭内部相互支持为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