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昕 《社科纵横》2014,(11):23-26
当前,面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挑战,要有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着重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主导性与社会思想多样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理想化和世俗化,意识形态发展中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中的辩护与批判、泛化与淡化,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社会阶层利益分化的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价值引导、抵御渗透、社会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从而进一步维护和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郝敏  闫方洁 《探求》2024,(1):5-12
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思想生成的内在关联性,“权力”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延伸应用,以及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推动,促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生成。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社会变革中,通过强化政党建设增强“领导主体”魅力、批驳错误思潮增强理论感召力、引领革命实践增强“群众认同力”建构并实施意识形态领导权。面对当前我国复杂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党的执政建设并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向上向善,规避与应对意识形态工作阻力。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7):12-16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兴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理论上阐释了意识形态领导权新的内涵,在实践中提出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个核心、三个基础、六个阵地的新思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3):27-30
《共产党宣言》集科学性和革命性于一身,做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当前,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该文重在深入挖掘《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以"五个坚持"概括出其现实启示,以期为今天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5):134-137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崭新话语体系,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霍秀媚 《探求》2022,(5):5-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时候,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实践,推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以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迈向新阶段,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蒋海 《社科纵横》2013,(2):34-36
新时期,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必须从强化理论武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建设忠诚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搞好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投入机制、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说服力、引导力,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校园思想阵地、凝聚广大学生共识。  相似文献   

9.
夏慧  刘婉婉 《社科纵横》2020,35(1):23-2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共创幸福生活的思想基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正确认识当前增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具体分析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干扰的原因,提出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基础;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设一支优秀的网络理论宣传队伍;加强网络空间的舆情监管。  相似文献   

10.
11.
12.
董爱玲 《社科纵横》2010,25(10):9-10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思想及其贡献,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能够延及今天,很大程度上不是靠众人的政治态度,而是靠马克思主义原初的学术力量。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看待中国化理论的学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8):10-13
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带来了"话语爆炸",已成为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理有必然,势所必至",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也不容许失声,相反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实现的传声筒。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新时期,在各种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复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在新媒体战场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新媒体视域下建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在全球迎来数字化浪潮的今天,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一些传统的组织形式、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及传播形式,具有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属性。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信息的泛滥、算法的滥用,弱化了主流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数字化技术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可以通过技术赋能话语权,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和理念拓展,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从而牢牢占据数字空间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甄红菊 《社科纵横》2012,(11):15-17
新时期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增强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应当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整体认同;应当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社会意识系统的统摄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人对话的能力;应当探索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阐释路径,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诠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战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邹欣星 《探求》2024,(1):13-20+39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导权,是党领导一切的政治要求,是保障人民利益充分实现的实践需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需求。只有遵循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价值为引领,凝聚网络意识形态思想共识;以人民立场为导向,缓解网络意识形态冲突的利益张力;以媒介融合为支撑,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法治健全为保障,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才能巩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导权,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相似文献   

17.
张文富 《创新》2015,(6):58-61
日常生活世界不仅存在着衣食住行和饮食男女等纯生理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塑造人际关系及价值观的人文活动。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日常生活世界取得主导地位是其话语权的根本体现。在中国日益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的今天,日常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凸显,其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随之加大。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工作必须重视在日常生活世界拓展空间。旅游消费既是当下中国民众的一种典型的日常生活,同时又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必须采取措施以使其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陈锦晓 《社科纵横》2008,23(5):9-10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需要.首先,意识形态的构建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其次,意识形态的构建也是国家自我实现的需求;最后,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1):20-2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体系中自愿的同意、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以及阵地战思想内涵为依托,分析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四重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行四重维度架构。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防控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重大问题作出针对性部署,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在话语权威、话语基础、话语叙事、话语阵地、话语标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创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坚持话语批判与话语建构的有机统一,引领意识形态话语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