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北宋词与金词的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然 《浙江学刊》2001,(4):97-103
金词是在传承北宋词的基础上,与南宋词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同时且共生发展的.这种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宋儒词人"构成了金初词坛的主体,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传袭了北宋词的风范,为金词的进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其影响贯穿了整个金源一代.二是由于政治背景、人格精神以及金人自身文化与审美心理等层面的因素,对苏轼词风的推崇和效仿成为金词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宋词与金词之间并非截然两歧,而是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这点多为论者所忽略.打通宋词与金词之间的鸿沟,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词史.  相似文献   

2.
赵瑾 《社科纵横》2006,21(8):120-121
雅俗之辨作为词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词学研究领域倍受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北宋词创作中出现的俗的倾向,从探讨北宋词学雅俗之辨的产生原因入手,从词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词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敦煌词中的文人之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 《社科纵横》2004,(4):95-97
一般认为 ,敦煌词基本上是民间作品 ,文人之作不过数首 ,本文从敦煌词的内容、内容与艺术等方面分析举例 ,认为敦煌词中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文人词 ,总数在数十首以上。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炜 《学术交流》2003,(12):149-152
词在语音、词形、语法、意义上的差异所体现的性质、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属于同一词的不同表现状态,有的则属于不同的词,前者是同一词位的各个变体,后者是不同的词位。现代汉语的词位变体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往往呈现互补分布状态,是一种条件变体;(2)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并不呈现互补分布状态,是一种自由变体;(3)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主要是通过词的重叠和词内素序的变化来实现的,也是一种条件变体;(4)词的意义上的变异所形成的词位变体,这种词位变体的意义上的变异当然是有限制的,即变异前后的两个或几个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一种条件变体。  相似文献   

5.
杨雄  潘永洁 《社科纵横》2010,25(9):74-77
苏轼作为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多才文人,其诗、词、文全方位地展示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感悟,尤其是苏轼的词开拓新境,向后人悉数他波折一生中的生命享受。人们可以从热爱生命、重视情意、情趣生活和从容逆境等几个方面去感受:从他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上,从他对朋友亲人的真情流露和对爱情亲情的珍惜上,从他好吃爱玩的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上,以及从他穷达如一、兼济与独善并存的逆境中的心态上,去品味东坡词中的生命享受。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现代性诉求的嬗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以群体意识为核心的前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共同"在场"营造了多元对抗的文化 审美格局,三者的不同矛盾形式与消长的规律,内在地决定了现代都市文学由萌生到分化再到成熟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汤桾 《唐都学刊》2004,20(3):34-38
敦煌曲子词是由文人创作的律词,在词调、格律、音乐和风格等方面与唐五代词和宋词都存在相承与发展的关系,奠定了后世词体的基本走向,为词体起源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它的某些特性未为花间词继承,却在宋词里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13,(3):106-115
明季词人卓人月和徐士俊共同选编的《古今词统》与陈耀文《花草粹编》、沈际飞《草堂诗馀四集》等共同代表着明代词选的水平与特色。该选本努力超越流行数百年的《草堂诗馀》的范围与手眼,并试图建立一种大一统的词史统序,即合古、今为一体,而着意强调今词即明词的地位;合婉约、豪放为一体,意在打破嘉靖以后贬抑豪放独尊婉约的倾向;合词史百汇于一体,既开拓了选源也丰富了词史。这是对《草堂诗馀》系列选本长期垄断词坛的反拔与重构,对清初词坛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词学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最大的词学研究专刊,体现出明显的新旧词学研究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遗著”、“词话”、“词林文苑”等栏目所刊发的词话、词集序跋等属于传统词学批评的范畴;“论述”、“专著”所专载之词学研究的新著论文与专著等,则体现了新词学研究的开拓.在作者队伍的构成上,以夏孙桐、张尔田等人为代表的旧式学人与以龙沐勋、夏承焘和唐圭璋等人为代表的新词学领军,也明显体现出新老并重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10.
谭宇宏 《学术交流》2007,(9):144-147
相对于周邦彦词、辛弃疾词,苏轼词对姜夔的诗词创作影响更大。这不仅表现在二人均心仪"晋宋风度",还表现在二人的词作均题材丰富,风格清雅。然而,虽然白石词在继承东坡词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发扬了其情致高雅的一面,但由于重于"精思"、运笔雕琢,遂不似东坡词那样浑融自然、感人至深。而东坡填词之所以能够"不复措思",与其深谙"无住"之禅理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姜夔一生与佛家的因缘并不深厚。  相似文献   

11.
周明秀 《社科纵横》2005,20(4):162-163
“诗余”是古代词论中出现率极高的范畴。作为对词的称谓,它包含着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过程的认识,凝聚着古代词学家对词体价值地位的思考,也成为词体不断新变、从艳俗走向雅正的理论依据。“词为诗余”的观念显示出中国古代词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相融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期是论词绝句这种词学批评类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大量以论词评词等直接标题的论词绝句的出现,表明此期论词绝句应用于词学批评之中自觉意识的觉醒;受浙西词派和乾嘉学风的影响,此期的论词绝句又呈现出推尊姜张、重视词体探源和词籍史料辨析等新的特征。这表明词学批评中论词绝句的正式定型,在清代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本都市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都市农业研究上海市农委方志权“都市农业”,这个词在日本最早出自于二战之后。六十年代后半期首先由学术界提出了“都市农业”这个概念,之后被正式采用并广泛使用。应该说,都市农业是伴随着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来的。在“都市农业”之前,日本则一...  相似文献   

14.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02,29(5):99-104
张惠言以微言大义说词 ,在近代引发了一场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论争。谭献认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 ,从理论上说接近于他所说的“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是主张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读者。严既澄、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语语笺其遥旨” ,“实皆比附陈言” ,特别是他以比兴寄托解读温庭筠更是“深文罗织”。谢章铤一方面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是“强作解事” ,另一方面以为皋文之说不可泥亦不可弃 ,他的主张是读者有自己阐释文本的权利 ,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作者的书写意图  相似文献   

15.
张巍 《唐都学刊》2007,23(3):117-120
方言中也有不少双音词和共同语双音词的词素逆序,方言中的同素逆序词大多数传承了古汉语同素逆序词中的一序(BA),而普通话说另一序(AB),或者古汉语两序均保留在方言中,普通话用其中一序;有少数是方言颠倒普通话的说法。由于语言习惯、方言体系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别,南北各方言对同素逆序词选择和保留的标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楚卫华 《唐都学刊》2003,19(2):80-83
中国的都市电影或多或少都具有一种平民化色彩 ,追溯其历史渊源 ,不难发现 ,其发展历程与平民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讲述故事、关注平民百姓的文学影视作品的备受青睐 ,无不说明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 ,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意识和平民的精神对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史研究专家,也是20世纪词学现代化进程中一位重要的词学研究者。他在一系列的词学著述中,对词的起源、词史分期及词派等唐宋词研究的关键问题作出了精彩的阐释。在民国时期新旧词学并存却又相反相成的时代背景下,他是新派中颇有特色的词学家:既具有新派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方法,又重视旧派所传承的文献基础。从某种角度看,他是一位兼具新旧两派优长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8.
逯雪梅 《阅江学刊》2011,(3):130-133
宋代元宵节是一个集商业活动、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盛大节日。以表现城市生活面貌为主的元宵词成为宋代词人透过繁华表达各自不同内心感受、思考社会人生的载体。宋代元宵词主要反映城市的元宵节盛况,是宋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岁时文化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书端 《唐都学刊》2011,27(4):55-58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过一些明显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都市电影中,都市仅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并没有成为影响影片叙事进程的力量;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影片中,都市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动力,它在较深层面上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新世纪,都市本身则成了影片最重要的表现对象。这是由于中国都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都市和都市性的不同想象。  相似文献   

20.
许博 《求是学刊》2015,(1):136-142
清初的边塞词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一部分清初边塞词中,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怀念前朝的遗民情结,屈大均、朱彝尊、曹溶三家的此类边塞词创作最为值得关注。故国之思无疑是这类边塞词的共同主题,但在具体的作家作品中又各有侧重。此外,遗恨与反思还使这类边塞词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艺术角度看,边塞文学所特有的雄浑、凄楚的风格正与"遗民"的特有心境相得益彰,甚至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边塞内容写遗民之思,愈加深化了后者的感染力,使后者显得苍凉、厚重,这也是清初"遗民"边塞词往往得到词论家好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