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73-80
杨锡绂任漕运总督长达13年,注重发挥理学治世效能是其居官行政的基本特色。他践行理学宗师道学与政术合一的思想,自律严谨,供职勤勉,关切民生疾苦。在驻节地淮安积极弘扬理学,振兴文教,对淮扬地区学术文化风尚产生显著影响。撰著《节妇传》,深入思考扶助救济之方。 相似文献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15
清代对河政的重视促使河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道光朝东河总督栗毓美探索出抛砖筑坝的护堤方案,砖料相对于旧用的秸料和石料在东河有更好的适用性,故工固而费省,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然而,这项良策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推行下去。通过对东河砖工的行用过程进行阐述,分析砖工的实际作用及价值,探讨技术锁定现象的原因,并对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影响其最终走向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李志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曾国荃一般被认为是个打战勇猛、贪钱爱财的武夫,其实他对于儒学、儒生和文人雅事始终抱有温情和敬意.因此,在军书旁午之时,他就有慨然捐资刻书之举;兵燹平息之后,又悯战后书籍残毁,亲躬铅椠之役,设局广刊经籍,在晚清刻书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页.其好学乐善,刊刻经史,都是出于弘扬儒术、传播文化的自觉,起到了嘉惠士林、振兴文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娄占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8-21
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清承明制设立河道总督。朱之锡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措施并加以实施,使河患得以减轻。朱之锡为治河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因此,深受沿河百姓爱戴,死后被沿河百姓称为河神。 相似文献
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8
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理河务的重要政府环节。清政府承继明代河务系统并加以完善。河道总督是治河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黄运两河事务,尤其是保障运河河道安危、维持漕运畅通。清代河道总督建置的完善,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清中后期,河政日益混乱,加之黄河铜瓦厢改道,至光绪年间,河道总督最终被裁撤。 相似文献
6.
张敏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9-251
有清一代,河道总督在死后受到祠祭的现象相当普遍.清代一百三十二位①河道总督中,死后受到祠祭的就有近三分之一.其祠祭类型更是复杂多样,大体有五种:河神;贤良祠;名宦祠;专祠;地方报功祠.厘清河道总督在后世受到祠祭的各种类型,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河道总督这一行政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姚树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8-100
清代河道总督的主要职责是治河,但其在地方的综合治理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立足未稳的初期和内忧外患的晚期尤为重要。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治安、催赶漕船、祭天敬神、设仓济民、会审案狱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黄河夺淮入海后,清口一带成了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的关键点和枢纽。清统治者和河臣要考虑的只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漕运、上河地区和下河淮扬等州县。当然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漕运是最重要的。在漕运和地方利益这两重关系下对清朝这一时期治河活动的研究可以管窥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9.
杨学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1):98-101
清朝末年在编练新军,建新学堂,派游学,聘请外籍教习的改革活动中,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和袁世凯,积极聘用英、德、日等国的教习,在这一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使他们聘用外籍教习的工作和外籍教习在直隶省的活动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简述陕甘总督那彦成治理青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清朝中后期,那彦成在出任西宁办事大臣和陕甘总督期间,针对青海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混乱的行政区划,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时社会之稳定,又为以后青海建省及其辖区设置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2-24
明清时期,黄运两河的河工一直是政府施政的重点,其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河工组织作为河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河工组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研究涉及到河工组织的建置、种类、职责、来源、征调和影响等相关问题,为以后相关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
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运河河道工程及其引起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即区域水文条件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消长、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运河对国家政治及区域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风俗习尚、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它以历史学为基础,利用社会史、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环境水利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运河学研究对于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及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5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中国东部的五大重要水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流域文明和坚毅不屈的性格。运河叙事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持续演进,其意象构建逐步丰富完善。大运河的沧桑历史与曲折发展历程给现代中国诸多历史借鉴与现实参照,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新时代,运河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与意义,助力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金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6):11-15
常州古运河孕育了常州城市文明,当下常州古运河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文生态失衡。常州古运河与英国泰晤士河在见证历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相似性。英国诗人斯宾塞、华兹华斯、艾略特等书写泰晤士河的经典诗篇以诗证地,具有给城市赋能的文学功能。英国文学中有关泰晤士河岸的书写对常州古运河景观文化开发的启示是:要重视发掘与古运河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将其经典化,重视新时代运河诗歌创作与传播,让运河与城市在诗篇中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我国大运河相关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立法和大运河水利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立法。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应适时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法”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以弘扬大运河的“中华文化标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新乡段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元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10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85-88
隋唐大运河是在自然湖泊河流、原人工河渠的基础上,经改造修建,加上新挖河道,串通连接而成。关于运河上第一段人工河道,一般都认为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所建的邗沟(也称邗江)。但根据《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苏州护城河应是运河的首段,吴古通江水道亦早于邗江的开凿,所以运河的第一段应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