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郑两国皆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重要的诸侯国。宋人由于承袭先民殷人遗风,"重厚多君子",行事缺少变通而显得呆滞愚笨;郑人由于其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以及应对变革的措施,行事有变通而显得灵活聪明,以至于时人有"郑昭宋聋"之说。这是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形式以及政治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春秋末期社会的剧烈变动,原有的贵族政治垄断被打破,一部分官职开始向平民阶层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平民一方面通过服习《诗》、《书》等古典文本,掌握贵族阶层的言说方式,从而融入到上层的政治圈中;而另一方面,平民阶层自身固有的功利思想也开始向政治领域传播,逐渐取代了春秋时期具有审美意义的礼乐政治,战国时期功利主义的政治风气也由此形成。?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话本,本文通过考证《宝文堂书目》与《六十家小说》的关系,论证《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实为《六十家小说》里所收者。这对于明代有无宋话本传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吃了吗"与"Hello"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招呼语。它们所承载的信息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异国的政治历史、饮食文化、语言变迁、风俗民情及人伦礼仪等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的政治独立性逐渐增强,鲁国为提高自身的争霸实力,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治管理。春秋时期鲁国公臣职官制度作为其政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借鉴古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在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西周政治制度对鲁国官职制度的影响,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臣职官构成体系及鲁国公臣职官管理制度等春秋鲁国的公臣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诗经.商颂》的创作年代及其性质是《诗经》研究中至今聚讼纷纭的问题。自王国维《说商颂》认定,《商颂》创作于春秋时期的宋国,这种观点便成为现在学术界认定《商颂》创作年代的主要依据,从而也被一般的文学史作者所接受。我们以为:原始的《商颂》是由商诗和宋诗组成,并命名为《商颂》。古之《商颂》中的作品并非一时之作,有商之颂,也有宋之颂,我们还可以依据有关材料大致推测出今存《商颂》的创作年代及其性质,并由此论及王国维先生《说商颂》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的衰落和卿大夫的崛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而晋国公族与卿大夫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制导着春秋时期晋国政治的演进。卿大夫的兴起以及晋国实行的县制最终使晋国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并且把晋国公族推下历史舞台 ,而晋国的卿大夫则以新的姿态在战国时期扮演了列国君主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人,历史和现实都给它造成了许多文学和社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它出了一大难题:这就是在高度发展的唐宋诗之后,怎样才能不袭前人去创造自己独特的风貌? 宋人也曾遇到类似的困境,诚如钱钟书先生《宋诗选》序言所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因为“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  相似文献   

9.
陆云龙<词菁>成于明末,其体现出的理论思想有不同于明代传统词学观念之处.在崇北(宋)还是崇南(宋),婉约和豪放词孰重的问题上,<词菁>所体现的理论思想分别影响了清初浙西词论和阳羡词论.这是陆云龙<词菁>理论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农业税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统治,那么这种税制被废除是否意味着某种全新的开端?传统社会中一直是从农村收税支持城市,现在宣布城市反哺农业,这是否意味着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发生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政治统治方式的改变?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向哪里改变,这是需要仔细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相因相似之处 ,都以“救亡”和“启蒙”为主题 ,但是两者在侧重点、具体内容、思想资料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梁启超等突出救亡 ,力图中西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政治、社会意识的国民 ,以挽救民族危机 ;陈独秀等鼓吹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希望造就一代和传统完全决裂的新青年使社会走向现代。两个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相异 ,根源在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不同  相似文献   

12.
被称作佛郎机的葡萄牙是最为明代中国人所熟知的欧洲国家.明人之佛郎机认识已经涵盖了葡萄牙的不少方面,其中关于地理方位、人种归属、火器战船、殖民扩张以及物产风俗之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深度.明人佛郎机观相对于以往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既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又表现出明显不足,而且对明朝中后期之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请设想以色列从不存在:驱使愤怒的年轻人成为自杀性炸弹袭击者的经济萎靡和政治压制是否会消失?巴勒斯坦人是否会拥有一个独立国家?摆脱了其有点累赘的盟友的美国是否会突然发现,它自己在穆斯林世界各地广受拥戴?这是一厢情愿式的思考。以色列远未造成紧张局势,它所遏制的对抗实际上更多于它所引起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论民本思想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而后又经过长期的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它的内涵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嬗变。在新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深刻把握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更新和改造,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实现了民本思想的时代创新。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嬗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孝起源于上古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其内涵本义经历了由敬神祭祖、祛祸除祟的功利性祈福向事亲养老、骨肉相亲的人道意义转化。春秋时期,孝在理论谱系上开始政治化并最终以战国时期《孝经》出现为标志,形成融道德伦理、政治伦理于一体的儒家孝道形态观念。汉代以降,儒孝伦理被封建国家奉为施政圭臬,演化成为一系列治国安民的制度化行政措施,传统中国孝道文化,通过“孝治天下”的历史途径和历史实践,获得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微观政治"是指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兼有"国民性"和"人性"二重内涵,体现为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的情感因子,具体表现为恃强凌弱、冷漠残忍、麻木不仁、缺乏爱心的兽性心理,揭示了人的行为所蕴涵的"动物性法则",它往往在"微观政治"中充当扼杀他人精神而非肉体的精神"杀戮者"角色,"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主题在1990年代后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世纪初鲁迅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重任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7.
孙子与老子战争观的比较,既是对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追问,又是对战争这一人类基本现象的最本质反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孙子和老子的思想不仅体现出某种对立性,同时还体现出某种相通性.他们对"非战"、"不争"、"无名"等观念的推崇,既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时代意识,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在历史与现实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战争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孙老战争观的合流对孕育后世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实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 ,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 ,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 ,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 ,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 ,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 ,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 ,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众所周知,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之中,剖析和批判“国民性”是这些作品最突出、最基本的主题。然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对这一基本主题却是误解乃至曲解的。肯定它的人,认为批判国民性就是批判封建主义,无需另外加以阐释;否定它的人,则断定批判国民性是鲁迅前期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不必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些从狭隘的政治观点、阶级观点出发的认识,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究竟应当怎样去理解鲁迅所提出的“国民性”问题呢?归根  相似文献   

20.
"商丘古城"概念的界定是商丘社会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4000余年历史长河中的商丘大地上,"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宋城"、"宋南京城"、"明归德府城"等都是中华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所内蕴的"始祖文化"、"商文化"、"火文化"等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更是商丘的特色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商丘古城"的能指与所指经常游离,影响了研究者思想的的表达与交流。所以,"商丘古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把商丘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古城形态统一起来,挖掘、提升其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