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近代以来屡遭挫折磨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党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开始了不断的探索,毛泽东关于"中国梦"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我党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总结毛泽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和贡献,特别是毛泽东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4):16-20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中国梦"是个内涵丰富且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一致,是"中国梦"话语的鲜明特征。通俗易懂,凸显引领作用;贴近民众,洋溢生活气息;内容具体,便于群众吸收,是"中国梦"话语得以广泛传播与普遍认同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国梦"话语的传播与认同效果,需要推进传播方式生活化,尽量避免空洞说教;推进传播媒介多样化,实现传统现代相结合;推进传播主体多元化,提高从业者媒介素养;推进传播内容具象化,进一步优化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其时代特征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来源,其中,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创新是实现中国驱动发展和"中国梦"的唯一途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幸福思想史上两种主要幸福观念的批判性分析,本文认为,幸福就是享有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或者在人生中能够持续存在的积极快乐。幸福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想象、追求和体验,主体对幸福的不同体验也反过来影响着其对特定意识形态的态度。"中国梦"是对幸福的一种想象和许诺。从思想建构的角度理解,"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念,而且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建构起社会主体对社会现实的幸福想象。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5):54-57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一个系统科学、深邃精湛、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在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实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当地孤残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出发,面向孤残儿童广泛传播、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采用多种形式,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引导全市孤残儿童自觉把个人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营造有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六一"前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1):38-4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紧紧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以"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战略抓手。也是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领会和贯彻好"四个全面",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它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6,(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辩证思维。他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认识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全面与重点、动力与保障、法治与德治、政党与群众等关系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已经转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有提高。另外由于胡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作用下,"中国梦"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重要的指导思想,并且为高校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因此,本文通过阐述"中国梦"内涵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高校学生自身的政治基础,提高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5):14-18
提出"中国梦"的"文化复兴"意蕴,是因为文化复兴是整个文明复兴的内驱力,而且文明发展对当前文化复兴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特征"与"中国梦"的特质有内在一致性,比如"推行王道、天下一统"与"中国梦"复兴统一内涵的一致性;"协和万邦、走向共赢"与"中国梦"世界眼光的一致性;"身心一体、通达天下"与"中国梦"、"个人梦"相互关联的一致性;"生命延续、文化传承"与"中国梦"不懈追求的一致性。从传统文化角度强调"中国梦"特质有重要价值,一是激发"中国梦"的文化寻根意义,二是凸显"中国梦"的文化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2):32-38
修辞表达上,"中国梦"从物理、地理、心理空间等维度,合理地将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心理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空间区域做了合理切分。"中国梦"既统摄今天的中国,对内引导社会实现更加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组织;同时,对外传播中华文明,实现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合理辐射,影响转型中的世界。"中国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表达大众化,内隐相应的修辞逻辑与政治逻辑,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中国梦"的社会效应与其可能的理论张力构成逻辑关联。理论张力越是趋于至大,其内蕴的社会效应也随之趋向更大。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3):1-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一直都有世界视野,几代共产党人秉承"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思想而不懈追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筹划中国梦,适逢历史机遇并拥有坚实的基础,必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拓展人类发展模式、完善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系和促进"和谐世界"构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刘薇 《社科纵横》2013,(11):162-16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将"中国梦"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梦"作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线,不仅与其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高度契合,而且能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的逻辑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2):113-116
"中国梦"暗含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站在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新形势,"负责任大国"这一中国国际角色定位昭示着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并承载着对外解读"中国梦",营造国际环境实现"中国梦"和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4):1-5
支撑"中国梦"有诸多因素,本文强调的是强大而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紧紧凝聚成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生存、生活、发展、强盛的核心基因和灵魂,这是强力推进"中国梦"激情绽放的思想理论先导和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徐艳 《社科纵横》2014,(4):23-2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既为"复"兴,自然蕴含着"再次"之意,而此"再次"并不等同于"先次",而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先次",其深层次蕴涵着价值观的"再造"和重构。从"中国梦"背后的价值支撑能够生动体现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以此嬗变过程为视角,足见崭新价值观的"复兴"正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内涵。只有在充分展现个人能动性的基础之上,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将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性和公共性、个人梦想和集体梦想完美统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民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4):27-2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提出诠释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激发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资源。本文探讨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原则: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主体性认知。提出了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和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3):27-30
实现中国梦需要赢得国际国内社会对我们发展的广泛认同。如何解决好国际国内社会对"中国梦"这一理念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邱培彪 《探求》2005,(Z1):111
一、"以德治国"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传统"德治"思想首先值得我们利用的应是其"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在孔孟那里,首先强调的是统治阶级自身应该具有优良的品德,国家的治理正是在于统治阶级的道德楷模作用,其次才是对广大民众实行道德的教化,让广大民众遵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所以,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初,道德的示范居于首位,而教化则是第二位.这对我们今天实行"以德治国"无疑很有启发.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首先就应该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倡导"道德"的修养和提升,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关注一己、一集团之私利,真正做到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全世界的实现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生命.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了"道德"的升华,才可能在广大的民众中宣讲"道德",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今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研究中把民谣视为"民间创作"和"民众意识"的倾向,本文从古代民谣在典籍中的呈现机制着手,把民谣看作是一种社会舆论和话语形式,通过对其产生和运作机制的考察,揭示了民谣的民众性实质民谣的创作者往往是社会的精英而并非仅仅是"民众";但民谣的传播和作为社会舆论功能的实现却离不开民众.因此,古代民谣具有互为悖论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民众的主要话语形式实现了民众的社会表达;另一方面,社会精英也掌握了民谣这一话语形式并利用民众传播来操控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