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西游记》的外在形态及内部特质来看,该小说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小说中众多的狂欢场面,呈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氛围;狂欢化的因素表现在叙事上,是时空的扩张和"脱冕"——"加冕"的结构;表现在形象塑造上,则是正与邪、奇与俗、崇高与粗鄙的统一;在语言风格上,则是嬉笑怒骂、讽刺模拟,将严肃与诙谐融为一体,展现了狂欢化小说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败仗>(1970)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最后一部优秀的‘南方小说'",这部作品在叙事时空的安排、小说中人物在宴席上的宴席话语、故事中所包含的加冕和脱冕的象征意义、乐观精神与乌托邦色彩等方面都带有狂欢文学的特征.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韦尔蒂的<败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贺敬之的诗,无论从其时间性,还是其空间性,都充满着浓厚的狂欢化色彩。就时间性看,贺敬之很少关注平静安逸的日常生活,而是对脱离了常规的事件和日子情有独钟。就空间性而言,贺敬之诗的空间总是伴着诗人的情感流动而流动,随着诗人高歌的时代潮流而奔涌,具有一种浓厚的广场狂欢的氛围,充溢着广场狂欢的双重性;肯定与否定、欢乐与讥笑、摧毁与新生、黑暗与光明等因素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4.
庄子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狂狷不羁,他思想叛逆、思维活跃,语言诙诡谲怪、汪洋恣肆,他以他特有的语言风格颠覆了儒家伦理以及文风,于嬉笑怒骂中准确地传达了他的思想,诗意地建构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他在阐述他的哲学理念时所采取的手法与狂欢节仪式非常相似,如怪诞形象、加冕脱冕仪式、诙谐、小丑角色和贬低化等,狂欢化元素的融入,成就了庄子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框架下,以狂欢化人物和狂欢化精神为切入点,看奥康纳如何凭借亦庄亦谐的笔墨将作品中怪诞的人物置于喧闹的狂欢节舞台.在其建构的狂欢空间里充斥着小丑的诡笑、骗子的诡计、傻瓜的愚笨、国王王后的伪善与脱冕后的失落,由此使奥氏文本成为杂糅了诸多边缘化话语的复调式辩论,并呈现出颠覆性、双重性以及对话性的狂欢特质.通过这种含混的颠覆策略,奥康纳挑战了南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并最终达到颠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哈代小说立足于民间文学、民俗文化,从人本主义出发,以纵情的广场表演、滑稽的广场人物和粗放的广场语言建构了激情的广场狂欢,体现了狂欢化解构等级秩序、颠覆官方宗教、消解权威制度的精神内核,反映了世俗文化反他者化和去边缘化的倾向,是威塞克斯社会底层民众以自己的民间方式向世界发出的强音.  相似文献   

7.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8.
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李贺的乐府诗可知,在李贺乐府诗"虚荒诞幻"的表层之下潜藏的是作者力图摆脱沉重现实压抑,以求得自我精神解脱的深层创作心态。李贺的许多乐府诗正是以感性生活形式为核心的精神狂欢,这些诗歌摆脱政治、道德等现实价值评判的束缚,利用细腻逼真的想像来体验生命的感性生存价值,而且在文本结构模式上呈现出一种狂欢化文学所特有的"加冕-脱冕型结构"。对这一类诗歌的正确解读,不仅对理解李贺的诗歌特征及其心态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们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一个上佳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0.
狂欢化是巴赫金研究拉伯雷小说时提出的概念,在中世纪享有盛名的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也融入狂欢性因素。笔者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中狂欢化人物的加冕与脱冕,以及“喜剧性”的狂欢化因素等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达成成功解构了骑士小说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矛盾是当时方兴的资本主义和莎士比亚式人道主义的矛盾 ,其由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对立统一转化而来。文艺鉴赏应将人物生活的社会特征和整个历史进程、把作者的主观愿望和作品的客观意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莎剧《威尼斯商人》是利用两个民间故事的情节演绎而成的一本喜剧。除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还揭示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和被压迫者对压迫欺凌的反抗,并通过戏文展示出一个商业社会的全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政治学中的权力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威尼斯商人》的权力主体和客体、权力资源以及在主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形成的一定的权力格局,揭示出剧中围绕着金钱和爱情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斗争背后,双方所代表的社会团体之间的政治权力斗争才是矛盾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因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犹太高利贷者,他贪婪、冷酷、毫无人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嘲笑和唾骂.但夏洛克之所以如此,其根源是社会矛盾造成的.他一面虔诚地读着圣经,一面拼命攒钱,过着清教徒的生活,然而他的复仇意识很强,但到头来落得人财两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基督教社会的所谓"仁慈,公正”.  相似文献   

16.
一部名著的接受历史,一方面受到作家主观意图和文本自身的直接限制;另一方面更受到接受者审美态度、价值立场、民族偏见、经济利益等诸方面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以犹太人作为嘲讽、揶揄和抨击对象的文学作品充斥文学史,最有影响的人物形象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夏洛克.这个人物身上承载了犹太人几千年来的耻辱和辛酸,而由于民族和种族偏见引起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恶果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这虽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作家、评论家,但引起警觉和反省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与安东尼奥之间的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重读莎剧<威尼斯商人>,发现女主角鲍西娅与男主角安东尼奥之间存在着争夺巴萨尼奥的隐形战争.鲍西娅女扮男装上法庭以及后来的"指环计"都是为了孤立安东尼奥以赢得丈夫的忠心.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吸引着众多读者.作品真实再现了中世纪西欧犹太人的悲惨境遇,深刻揭示了基督徒与犹太人关系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犹太民族既怀有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又无法彻底摆脱中世纪西欧反犹排犹情结影响的双重心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情及人物的分析,以宗教冲突为切入点,描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宗教观,研究了剧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对抗,从而深刻揭示出中世纪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立冲突,并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反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由情节和人物对白构成。戏剧中的人物对白不仅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而且能体现人物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情节发展。用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来剖析威廉·莎士比亚喜剧巨作《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对白,分析夏洛克是怎样违反合作原则的,而会话含义又是怎样产生的,从而为读者理解夏洛克这一极具争议性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证明语用学应用于戏剧欣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