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2015,(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重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法国;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实现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独立和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相似文献   

2.
江洪明 《社科纵横》2014,(12):22-26
能否正确言说和诠释"左"右,有效抵御和消解"左"右倾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关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在"左"右问题上既要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乱言妄言的倾向,又要反对噤若寒蝉、避忌隐讳、语焉不详的倾向。慎言而不讳言"左"右,是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而得出的理性结论。剖析和肃清"左"右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6):77-8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如何加强人权保障进行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是人权得以实现和落实的重要保障。人权保障是依法治国推进程度的价值衡量标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整体推进,全面贯彻四中全会提出的人权保障的要求,促进法治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依法治国视野下人权保障的重心在于落实和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要着力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人权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防冤假错案,充分发挥好司法机关在人权司法保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立足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协调推进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时特别强调,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底线思维,决不能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这充分反映了我党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实践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0):15-1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依法治国的坚实思想基础,依法治国是唯物史观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和战略部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依法治国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具体体现,坚持党的领导是唯物史观生产力观点的具体反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人民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唯物史观阶级观点的具体应用和展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为民族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0):10-14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7,(1)
"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思想实质及其内在逻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四个全面"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12):12-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仍面临立法质量不高、法律实施机制不完善、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困扰、公民及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方面的困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依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升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法治的权威与尊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法治既是国家的政治理想,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划分是理解法治这个综合性话语体系的重要工具。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阶段,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所追求的法治是一种实质法治。当前,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人权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体现了实质法治正在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及治国实践,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着眼世界发展大潮流,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在2015年"两会"的人大、政府、政协、最高法、最高检的5份工作报告中,都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也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最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中国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依法行政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还有差距,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形式化"、"口号化"、"碎片化"、"庸俗化"的倾向。究其根源,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政府、什么是衡量法治政府的标准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缺乏自觉的总体设计。以对政治现代化的考察为基础,法治政府的标准可以界定为四个方面,即权从法出是法治政府的根本,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核心,服务、参与和诚信是法治政府的生命线,行政救济是法治政府的要义。如果不符合以上四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那么,所谓的法治政府就不是真正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手记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推进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要深入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法治"逐步代替"人治"的依法管理国家和建设的轨道,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治国方针。在30多年来我国向成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主题确定为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的第一次。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在我国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必须依法治国;要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胜利,必须依法治国;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法治国。要实现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实现依法治国,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增强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又必须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法制意识,能够自觉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带头护法,自觉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捍卫者,才能将依法治国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行动中去。只有充分发挥国家法制的力量,只有充分彰显执政者的廉政法治意识,我们国家才能切实走向法制化轨道。本期"特别报道",记者就廉政与法治的关系和相关问题,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胡云腾博士,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廉政与法治的极端重要性,以此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5):26-2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文化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我国在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其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创造性地探索了治国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国家稳定、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因此,基于和谐社会视域下阐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6):40-45
国家治理体系由治理主体、理念及方式三大核心要素构成。与之对应,当下中国治理体系呈现出党主导开放型政党制度日趋成熟、从"管理"向"治理"的理念转变深入人心、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主导治理方式的时代特征。一党主导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治理理念造就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法治路径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未来我党的执政治理能力、国家治理方式及全面依法治国事业仍需要不断提升和推进。  相似文献   

18.
基层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了解其法治思维现状,进而探讨提升其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对深化我国法治实践,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探求》2015,(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精心论证、科学规划、严密部署和任务安排,相较于以往,其内容突出表现为十大新亮点,即新跨越、新高度、新目标、新领域、新架构、新任务、新论断、新要求、新制度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9):26-2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下简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展示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治国理政"蓝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四个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教学理路探析,从融入的意义、内容以及方法三大方面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实现两者的融合问题,从而彰显"四个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