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黎亚薇 《社科纵横》2007,22(11):86-88
刑事侦查的主体是刑事侦查活动的核心,是刑事侦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刑事侦查主体的界定非常粗疏,加之侦查主体自身权力重叠、侦查主体缺乏应有的必要的监督等等问题,使侦查主体在侦查活动中并未能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现行刑事诉讼立法,进一步明确侦查主体的资格和条件,明确侦查主体之间权限的划分,加强对侦查主体的监督与制约,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4):90-93
新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涉及的内容广、层次多,尤其使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新刑事诉讼法对公民权利进行了全面保障,它要求侦查部门严格按照职责赋予的权力进行侦查,对侦查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同时也对我国刑侦工作的有序发展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刑事犯罪高发的情势下,刑侦部门必须完善工作机制,转变侦查模式和理念,促进刑侦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和有序化建设,切实提高办案能力和侦查水平,实现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后我国刑侦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反思现实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我国的刑事侦查权存在侦查机关的自行决定权力过大,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制约简单肤浅,留于形式,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形无力虚,刑事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缺乏有效的权利救济手段和救济途径,导致刑事侦查权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而明显失衡.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结合国际公约的要求,必须建立中立、公正的司法审查,增强由法官主持司法介入审查刑事侦查权力行使合法性,以防止侦查中的强制性措施对犯罪嫌疑人造成滥用伤害,避免侦查权的异化,达到社会主义法治体制在刑事侦查行为规范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公安侦查行为行政可诉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公安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具有双重职能,不仅具有行政职能,还具有司法职能,即依法承担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由于公安机关实施侦查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如何受理对其违法行使职权行为提起的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主要是难以判断其侦查行为的性质。界定侦查行为性质,是属于行政行为还是刑事侦查行为的标准,似乎进入了两个误区——“结果标准”和“形式标准”。本文在对这两种标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角度出发,人民法院在完全受理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安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5.
犯罪过程中所蕴涵的各种信息必须依托于犯罪现场,侦查破案的过程就是对这些信息寻找、发现并加以利用的思维历程.本文剖析了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必然性、构成及规律,着重刚述了其在侦查破案中的现实作用,分析了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在现实侦查工作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对各类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赵琳琳 《唐都学刊》2006,22(6):89-93
犯罪现场勘查是侦查活动的起点,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起诉、审判等程序。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犯罪现场勘查的工作是比较粗糙的。此外,现场勘查中所采集到的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能力等问题也有待立法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7.
陈闻高 《创新》2015,9(3):87-94
案侦信息一般具有隐蔽性,其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存在适度问题。案侦公开是警方侦查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博弈。其公开的现状,第一是面向当事人的,第二是面向检察、法庭等相关人员的,第三才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侦查公开案件信息,具有阶段性、程序性与封闭性。侦查信息的公开化,虽然具有现实必然性,但司法体制内的侦查监督具有间接性与滞后性。侦查隐蔽性与其公开的趋向是一种动态平衡,司法信息公开化与侦查的封闭性也存在博弈。网络自媒体迫使案侦处于一定的可视状态。案侦信息的适度公开化,能够阻止流言,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侦查效率也需要兼顾案件公开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倪春乐 《社科纵横》2011,26(4):85-87
卧底侦查是侦破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的有效手段。随着中国诉讼观念的更新和诉讼模式的转变,卧底侦查所衍生的法律问题越发凸显。作为侦查谋略",卧底"在侦查中应用广泛,但学界对其尚存争议。本文从卧底侦查的概念入手,分析卧底侦查的理论基础、卧底侦查行为的性质及其可罚性,并提出立法上的制约建议。  相似文献   

9.
郜占川 《社科纵横》2007,22(12):82-84
在司法实践中,利用"线人"或特情举报或提供情报来破案和抓获犯罪嫌疑人并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对"线人"法律规制上的欠缺,加之国家机关在使用线人侦查中也疏于规范和管理,中国目前"线人"的使用存在严重的失范现象,线人侦查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借鉴外国的立法,建立与完善中国的"线人"制度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诠释学和经历的交流——口述历史的范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德格尔、加达默、舒茨和里寇等哲学家的著作中所提到的哲学诠释学,为信息交流论者提供了一种世界观.按照这种世界观,人类信息交流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可以理解为"亲身经历".今天,许多信息交流论者往往从实证科学的传统观点上去理解信息交流的概念,因而不能认识到信息交流经历的这种本质.本文论述在一种特定的信息交流状态(为记录口述历史而进行的访问)中,人类信息交流如何表现为一种亲身经历.所作的考察将引导人们认识到作为一种过程、一种亲身经历,信息交流的  相似文献   

11.
对道路交通事故中痕迹证据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痕迹证据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是能够正确地辨识和应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信息,通过这些痕迹信息可以实现的应用,以此来推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信息的辨识与应用工作的全面开展、水平提高,进而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对道路及其交通运输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目前交通事故中各种痕迹形成的方式和种类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现有工作机制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李芬 《社科纵横》2010,25(12):71-74
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利用电话信息入手开展侦查,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查明案件中死者个人情况,判断发案时间、地点,确定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发现、确定犯罪嫌疑分子并对其行踪定位,拘捕在逃犯罪嫌疑分子,查控并缉捕犯罪团伙成员等等。办案人员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与案件有关的电话信息,以实现迅速、及时破案、深挖犯罪、扩大战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7):152-154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安院校侦查教学实践之中,特别适合侦查课程实战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但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掌握科学的使用方法,就会在教学中起到"绑架"学生思维、限制教师技巧发挥的反作用。应在授课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避免课堂上超额信息量的灌输,同时着力营造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并做好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推动我国公安院校侦查教学水平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亮 《社科纵横》2010,25(11):67-6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社会科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侦查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在侦查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侦查方法论的科学指导,对于提高侦查活动的效率和减少侦查工作的失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维业 《唐都学刊》2009,25(3):87-90
毛泽东军事谋略,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军事对抗中的计谋与方略。它是中国革命战争以谋制胜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军事谋略的奇葩。犯罪侦查是国家侦查机关与犯罪分子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这种矛盾的对立和斗争与军事斗争十分相似。侦查机关完全可以在毛泽东军事谋略的指导下,研究斗争双方的情况,设计和运用犯罪侦查的最佳谋略,争取斗争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诱惑侦查的司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带有引诱性的特殊的侦查手段,我国立法尚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从国内外运用这种手段的利弊看,如果对诱惑侦查的使用不加以限制,往往会出现侦查人员滥用侦查权力而侵犯公民权利,或执法人员倚仗国家权利参与犯罪等违法现象,影响刑事诉讼的合法公正。本文在考察、借鉴各主要法治国家诱惑侦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诱惑侦查进行司法控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正1991年8月,日本时任首相海部俊树在"北京政治风波"后正式访问中国,这是西方对华发起制裁后发达国家首脑首次访问中国。海部首相在中国发表的讲演中倡导"世界中的日中关系",其主旨是日中关系不能从狭窄的、短期的视野来看,而应该有一个广阔的、长期的视角,这样的话日中之间围绕个别问题就能够找到正确的定位,从而将两国关系从狭窄的框槛中拉出来,找到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这种基本想法后来也得到了继承,  相似文献   

18.
王宏璎 《社科纵横》2005,20(5):115-116
基于中国刑事诉讼结构的现状,相对于整个诉讼过程而言,侦查阶段较为重要,而侦查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最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诉讼质量。因此,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过程中如何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成为不容忽视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田飞 《创新》2014,8(5):94-98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和特别重大贿赂三类犯罪可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但其内容制定较为原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适用对象上要准确厘定法定三类特殊犯罪;在适用条件上要严格把握所执行"有碍侦查";在适用地点上要区分开"住所"和"居所",亦要同羁押场所和专门办案场所区分开;在通知家属问题上要明确规定制约公安机关实施不通知家属行为的监督机制;在刑期折抵问题上要考虑刑期折抵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折抵比例的合理性,同时要处理好"同案不同处理"的特殊情形。此外,要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变更与解除方面完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20.
王露 《社科纵横》2010,25(12):77-78
纵观各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活动的规定,主要有三种侦查启动模式:即时型侦查启动模式、两步式侦查启动模式和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笔者建议借鉴法意等国的做法,将侦查分为初步侦查和正式侦查。在立案前可以根据办案需要自行启动初步侦查,但只能采取任意侦查行为。在立案之后进入正式侦查阶段,可以采取强制侦查行为。立案程序成为初步侦查和正式侦查的分界线,成为采取任意侦查行为和强制侦查行为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