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覃康惠 《社科纵横》2020,35(2):34-36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亦是其灵魂所在。然而,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乡村在建设乡风文明时,还存在着众多不足之处,如:陋习积重难返、资金投入较少、没有充分载体等。在此背景下,乡村政府应当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作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乡风文明的作用,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带动乡村向繁荣发展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21—23日,习近平主席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并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习主席在访问期间发表了多次讲话,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即中国"愿同各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立在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的平等外交。这一理念反映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全新的外交义利观,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新姿态和新布局,从而开创了我国新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构架体系。习主席"平等外交"理念的提出,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时期。从新中国奠基时期的"革命外交"到改革起步时期的"务实外交",再到"全球化"新时期的"平等外交",实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3):112-116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之"八柱",实为支撑天地的八座大山,位于昆仑西北的不周山为其一。后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西北天柱折,东南之地相对下陷,改变了天地格局。而这一神话传说的背后,隐藏着共工对楚先祖颛顼帝权威的不满与挑衅。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10):66-7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人在继承历届党中央领导人乡村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实事求是地提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乡村治理思想。2018年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从十八大至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治理的高度重视,研究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三农"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5):134-136
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及其本身含义加以概述,并探究与分析了其记忆传承的文化生态因素,拟建构一个和谐、"天人合一"的集体记忆传承模式,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文化原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乡村治理模式转型是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东北乡村治理问题的根本举措。解决东北乡村治理问题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进行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建立合作型乡村治理模式,改变乡村治理的体制性障碍。首先应完善村民自治,实行"乡政自治",然后应抓住有利时机,实行"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西迁陕甘,最后被易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师生和校友一直视学校为北平师大的继承者,并抱持复员的愿望。但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并没有把她纳入回迁计划之中,为此引发了师大在校师生、各地校友发动的"复员"运动。这场运动包括了"复校""复大"两个阶段,经过师生、校友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终达目的。透过这一运动需要深刻反思的是,教育最高当局应该如何对待一个历史名校,特别是当时中国"硕果仅存"的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8.
丹版 《今日辽宁》2014,(2):96-97
正"寸跷秧歌",民间又叫"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风俗舞蹈,几百年来流行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付镇。田师付镇东南与碱厂镇毗连,西北与南甸镇为邻,西南与小市镇接壤。本溪建置前属兴京(今新宾县)管辖。"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6):143-145
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以"非遗"的视野,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渊源进行探究,对其传承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拟建构一个合理科学的、符合白马藏族实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原真活态的发展,为其今后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袁小平  王仓 《创新》2021,15(4):52-59
乡村振兴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美好蓝图实现的关键,是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重要一环,而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蓄水池",因此,乡村振兴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耦合关联.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存在耦合困境,在文化培育、资源供给、目标达成、就业导向等方面协调度有所失衡.为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实施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搭建多维双创实践平台、引导"双创"人才价值回归,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0,(3)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江桥抗战"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在于此役是东北爱国军民有组织、有领导、有准备地"打响抗击日寇侵略中国的第一枪",而且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点燃了东北广大军民踊跃抗战的燎原之势,极大地鼓舞了举国上下的御敌斗志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你关注马云的微博,他会发现他的认证和商业没有关系。他的微博认证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这个认证其实来源于他的承诺:要一辈子做乡村教师的代言人。马云对老师这份职业的爱好,可以说上瘾了几十年。他大学上的是师范专业,第一份工作也是老师,1995年,30岁的马云凭着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评为"杭州10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在马云成了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之  相似文献   

13.
陈雷 《社会工作》2012,(9):4-7,4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其要点有五:"乡村破坏"是乡村建设的直接起因";救济乡村"与"创造新文化"是乡村建设的意义所在;促使农民自觉与构建新型的乡村组织是乡村建设的"顶要紧点",也是其逻辑起点;乡村建设需要认知和陶炼民族精神;"依附政权"与"乡村不动"是乡村建设的两大难处。视孔子一派的"理性"为救世良方,走社会改良主义的道路,从大处着眼(民族自救),从小处入手(乡村建设),通过乡村建设达成民族自救,是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5,(1):101-108
吕天成《曲品》是戏曲论著史上的第一部"品"曲之作,其所"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南戏作家,一为南戏作品。在作家评论方面,吕天成虽然主张"律词双美",但其实际上却是"律主词次";在作品评论方面,以"南剧十要"为标准,强调对"词"、"事"等方面的重视。《曲品》对作家作品分等次之品评,不仅在批评形式方面具有开创之功,而且也增强了明代戏曲论著的组织体系。《曲品》也具有某些之不足,如分类太多、品评不当等。  相似文献   

15.
陆珊珊 《社科纵横》2022,(4):151-155
新时代中国学前教育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诉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当前振兴乡村教育的重点。中国出台系列文件政策,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推动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满足乡村幼儿家长对优质、公平乡村学前教育的需求。促进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对现实之需的有力回应。然而,在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仍存现实之困,中国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但2010年后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东北地区二者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来看,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风文明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治理有效存在不显著的负向作用。中国城乡间的单向人口流动已呈现稳定态势,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积极推动城乡间的双向人口流动,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4):15-1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根据各自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革任务,对科技价值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从"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再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是"国家强盛之基"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科技价值观领域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8.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广州各银行为主体的华南地区金融机构即"肩负经济作战之重任,以银行严整之阵容,运用金融之力量,与军事同时并进,贡献于国防和民生",在作出战时大撤退抉择后泰然自若,以极其简陋的交通工具成功突围,完整保存了华南地区金融的组织系统和金融实力。文章以第一手史料为背景,以全面抗战爆发到广州失陷为时段,从当时广州的经济金融秩序、战时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实情等角度,剖析了广州金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严英秀 《社科纵横》2005,20(2):170-171
《生死场》与《八月的乡村》共开救亡文学之先河,是2 0世纪3 0年代抗战文学的奠基作品,但二者还是存在着疏离和冲突。《八月的乡村》以宏大叙事表现了自觉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抗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而《生死场》从女性身体经验出发观察民族兴亡,更侧重于表现女性在帝国主义和男权专制双重压迫下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