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流动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对社会政治稳定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它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大批新型农民,加速了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进程。但它也有其消极影响:它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影响了城市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深化户籍改革,处理好多元化与主渠道的关系以促进人口流动的有序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政治社会化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的政治观点的起源。它专门研究政治共同体内部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公民获得对政治世界的认识,将政治标准和信仰代代相传的一种方式。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种种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学会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如果个体不能顺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政治稳定彭印龙邓小平同志关于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是与他为我国所设计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改革和发展战略相辅相依的。早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曾经指出,告诫全党安定团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于社会流动的研究,以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所著的《社会流动》一书为首创,他的研究奠定了社会流动研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后来社会学界对社会流动研究的广泛兴趣。近些年来,我国大陆社会学界也开始关注社会流动研究。那么,什么是社会流动?为什么要研究社会流动?怎样研究社会流动?对此,本文不可能全部回答,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5.
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社会流动的政治文化变迁后果,指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流动对流动者个体和流出地群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评价等既有正向后果,亦有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形成公民政治文化将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爱尔维修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在社会政治观上曾历史地提出自爱是人的不可分离的本性;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以及人是环境的产物等著名观点,在历史上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起过重大的作用。挖掘这一人类认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成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当代政治日益社会化的变迁中,政治权威的形成和维持越来越有赖于社会力量的性质及其结构序列。社会力量的性质、作用方向、作用方式及其力量对比状况,社会利益的分化、冲突及其组合状况等,已经日益成为政治权威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反过来,政治权威又依其特有的公共性和调控性特征,集聚和改变着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和力量对比关系。政治与社会的这种互为建构特征表明:任何类型的政治权威都有其存在的深厚社会基础,认识这一基础是形成和维持政治权威的理论前提。一、政治权威及其社会基础的一般性界说权威和权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马克斯·…  相似文献   

8.
颜元思想,在当代受到一些论者的推崇赞誉,如通行的教科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封建意识形态的理论结构有所突破” (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哲学史》下卷,第266页)等等。其实,恰恰相反,颜元哲学特别是其社会政治思想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 一 封建社会后期,土地问题更加严重,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农民丧失生计。土地危机造成流民问题,形成政治危机。当时,讲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家,都重视土地问题。如黄宗羲就提倡“复井田”等等。一直生活在农村的颜元也抓住这个问题,说“复井田”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在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分层有利于政治民主化,但是这并不能排除社会分层在政治上的负功能,社会分层在政治上具有二重性。本文对社会分层的政治二重性的涵义、内容、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并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对社会分层所产生的负功能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忠旭 《学术论坛》2005,23(7):39-41
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政治和谐不仅要确立正义、平等、法治、程序、公开等观念,还要加强政治文化的建设,努力促进政治社会化;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拓宽实现民主的渠道;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法治进程等。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承认社会有差别有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控制矛盾、控制冲突,促成和谐。政治妥协,作为一种普适的社会调节机制,它并不等同于放弃原则的“投降”、“背叛”,而是体现了大原则的坚定性与具体策略设定的灵活性,内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要建构一套技术化、工艺化的处理社会政治经济事务的机制;建立缓和阶级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的民主和法治机制;建构一个基于现代宪政民主的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社会政治平台。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沟通与政治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社会有机体相互之间的沟通作为前提。沟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它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把沟通理论引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把沟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有范畴加以自觉把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岳 《学术研究》2005,(7):78-82
本文分析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概念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以此论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路径。文章提出,政治稳定是衡量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政治稳定应当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目标,在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点上,文章认为可以考虑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以国家法团主义模式应对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构建问题,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在社会积极培养能够积累社会资本的社会组织,并进而带来社会的持久繁荣和稳定。  相似文献   

14.
论近代宁波人口流动及其社会意义竺菊英近代社会有一个很大特点表现为:传统社会那种自给自足、安土重迁的状况被打破,人口呈现出濒繁流动的趋势。这在沿海地区尤为突出,宁波便可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近代宁波人口流动的频繁程度是相当惊人的,“中国务口进出旅客之多,...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因其高度关注生态问题的社会政治维度,并将当代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归结为现存制度本身,使其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并产生重要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主要体现在:(1)在作为社会政治基础的经济层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倡导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的经济模式;(2)在社会层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真正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在社会改造过程中逐步构建与生态理性相吻合的价值观与消费观;(3)在政治层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主张。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150年前,思想界一颗巨星陨落了,他就是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但丁”的龚自珍。龚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社会变革的设想,对后来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变革实践都提供了借鉴与模式,因此,全面考察龚自珍思想源流、结构及脉络,对于探究近代政治思想的发端与演变、政治变革模式、以及知识分子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道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他站在传统与近代的交汇点上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处封建王朝的后期。“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社会处处呈现出衰世景象,各阶层中叛逆的异端思想再度潜在复兴,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中下层市民的联合力量已成为社会变迁发展的催化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势力伴随着鸦片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实证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表明,社会流动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社会结构分化、村民观念转变及工业化、城市化具有正向功能;同时也显现出了乡村稳定问题、教育问题、村民再社会化问题和流动村民生活高不确定性问题等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并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引述了马克思对“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解释,以及马克思为解决这种对立所提出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流动与时空延伸 --"浙江村"农民流动的社会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新明  孙景珊 《学术论坛》2002,3(1):123-126
本文认为 ,“产业——社区型进入”是“浙江村”农民实现社会时空延伸的途径 ,也是“浙江村”农民流动与其他农民流动本质区别之所在。对这类农民流动应给予政府方面的肯定 ,这有赖于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20.
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面对的一对矛盾。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对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适当反应,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期的政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