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要介绍了印度古代哲学的思想脉络及其主要文献和流派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其范围包括: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典籍《梨俱吠陀》、《奥义书》中的相关思想;婆罗门教正统六派哲学(数论派、瑜珈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中的相关思想;“异流三派”(佛教、耆那教、顺世论)和生活派(邪命外道)中的相关思想。通过这些介绍,试图简略地展示出印度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神秘而深刻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提要]佛教高僧在中国历史上翻译了大量佛教文献,而且也翻译了古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文献。这些文献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印文化的交流中起了显要作用。真谛法师和玄奘法师分别全译了《金七十论》和《胜宗十句义论》,其他一些古代中国的著名僧人也分别在佛教文献中叙述了吠陀奥义书、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等的思想或主要理论。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东方哲学和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印度哲学的后期弥曼差派的无神论思想中深刻体现着宇宙、宇宙事物无目的、自创生、自组织演化的生成论、过程论的复杂性思想。在认识发生的机制上,后期弥曼差派认为现量的产生是在对象、对象特性、感官、意与我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一种多因素、多中介相互作用、综合建构的信息中介论、多元和合论、整体涌现生成论的复杂性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古印度,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量说,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差派将现量分为无分别的和有分别的两种,文法学派和耆那教不承认无分别现量,以为一切现量都是有分别的。龙树在《回诤论》中提到四种量:现、比、阿含、譬喻,认为是外道的说法。弥勒的《瑜伽师地论》、无著的《显扬圣教论》,对于现量作了详细的论述。但真正对“现量”作典范性论述的是陈那。他立足于“无分别”,对各种现量作了细密的阐述。此后,法称宗喀巴等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认识方式的演变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成果不断更新,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更造就了人类认识的重大变化,认识被全面地"信息化",即为现代信息技术所武装,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网络化、计算机化、数字化等。在信息技术对认识方式深刻作用的背景下,导致了认识论信息主义的出现,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认识论信息主义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一种全面的认识论视野来看,需要合理地看待信息对于认识的解释功能,避免信息崇拜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认识的有效性是指认识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作用;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是指认识有效性在量上的多与少、高与低的规定性问题;从认识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哲学认识论作为教学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直接关系着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论的学科建设。然而,现行认识论的局限在于,把认识仅仅看做一个反映过程,对认识的创造性本质没有给予关注和揭示。要突破现行认识论的局限,就必须在认识观的转变、认识要素结构的确认和认识的过程中,深刻揭示和把握认识的创造性本质。以此为指导的教学理论研究,是理论主体观念地把握教学问题材料的创造性过程,它以教学理论形成过程的理论准各阶段、理论运演阶段、理论反审阶段和理论表述阶段四个前后相继的逻辑过程表现出来。这种创造性认识论观照下的教学理论研究过程,对于深化和发展教学认识论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认识     
价值认识属于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哲学认识论包括事实认识论和价值认识论。价值认识具有不同于事实认识的诸多特点。价值认识是在事实认识的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三阶段”的认识。价值认识既是人把握价值存在的必要方式,又是沟通人的事实认识与社会实践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 ,是由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系统和认识的过程是文化的。运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认识 ,可克服一般认识论认知取向、再现取向、求真取向和理性取向等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文化认识论应由一般文化认识论、特殊文化认识论和比较文化认识论三个层面组成。文化认识论和一般认识论的关系不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而是研究视角的转型问题。一般认识论 ,是指那种离开文化 ,从纯粹认知的角度研究认识的认识论。文化认识论是在一般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认识论与文化学相交融的产物 ,它既是认识论研究的新角度、新思路、新领域 ,也是认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哲学有着难以克服的认识论难题。尽管近代哲学自觉地把认识论问题作为自己讨论的中心课题,但认识论难题依然以变样的二元分立方式挥之不去。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进行认识批判就意味以现象学直观的方式超越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二元分立模式。沟通一般与个别、超越主—客关系模式的本质直观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其中隐匿地发生着意向行为的赋义过程。这种赋义之所以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因为在内在时间中纯粹体验总是超出了"原初印象"。这样,在胡塞尔看来,"认识"并不是一个可以盛装外在对象的空口袋,相反,每一原初明证的直观就是确切意义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认识论忽视了主客体交融的生活认识对于理论认识的基础作用,因而不可能合理地解决其所提出的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虽然现代认识论各流派是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资源的,但它们只是分别从人的生存活动的某一侧面、某一环节、某种关系出发来试图表达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对生活的现实感受的。回归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理路,就是不仅要把人类认识区分为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而且还能辩证地把握二者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摆脱传统认识论的困境,而且还可以实现对现代西方认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古印度思想史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世间事物是如何形成的。不少宗教派别认为世间各种事物或世界自身是神或某种超自然的存在者创造的。但古印度思想流派中的弥曼差派、佛教以及顺世论对于神造世理论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而且这三派对神造世理论批判的角度和理论的出发点不尽相同。梳理有关文献中对这方面内容的记述,对于我们了解印度思想史上重要派别的基本主张,把握印度文化的显著特点,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认识构架在哲学史上是为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康德明确提出认识构架是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但他没有对构架的来源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指引了正确方向,特别是列宁关于认识论的全面研究纲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皮亚杰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则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对个体认识构架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和伽达默尔都对力、力的内在和外在认识方式做了探讨,都对一种内在的认识方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做了不同的思考和解答,并引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如果对置(Stellen)的外在认识方式不能把握事情本身,那么一种完全主观的内在经验方式,能否从私人性中跳出来,并且要求一种合法性?或者说把握事情本身是否超出了哲学权能的界限?结合海德格尔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激进回答,将会揭示出传统认识论、解释学的理解、思想的应合三种不同的面对世界的可能性方式,以及各自的规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素描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整个生命和意识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和体验,并且可能是造型艺术的原动力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解决素描问题应从它的认识入手。素描首先是一种艺术的语言状态。对素描的认识更多属于心理的范畴。对素描的认识论是先于一切方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信息科学的认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科学与认识论交叉的角度,着重探讨了信息科学对研究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同时从总体上论述了信息科学的发展使认识论研究进入新的视域,并且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研究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畏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7(6):F002-F002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有两种特殊形式的认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进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即“事实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两者的主体都是人(包括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但两者的客体和认识过程方式却不尽相同,两者统一于人的实践,又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种认识的特点来探讨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主义认识论从个体到社会再到实践维度的转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学在传统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直至解构;科学知识社会学借助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认识论对科学社会学提出挑战,并促使自然主义认识论由个体认识维度转向社会认识维度,但在科学规范问题上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重视实践转向,是推动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自然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