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应用和推广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和挑战.在讨论人工智能对既有法律制度的挑战时,亟待厘清的重点体现在权利主体的责任承担、算法解释的权利内涵、政府监管模式的权利限度等方面.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遭遇到新兴权利扩张性与法治守成性之间的龃龉,由此而引发的权利泛化困惑与挑战使其面临着修辞与实践的两难诘问,亟需澄明其中的冗余要素、核心范畴和权利向度.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两种软件综合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以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为主题的中英文献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旨在揭示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领域的权利主体证成、权利表达逻辑、权利实现向度的分歧而引发的规制效能低下风险和权利泛化迷思.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人工智能法律规制领域中权利向度的标准化、类型化、精细化和场景化.  相似文献   

2.
权利“方法主义”中的“二分注视”对应现代分析哲学在“信仰”与“科学”上的区分。其中“作为方法的权利”层面,暗示了不同文化中关于权利正当“终极依据”的“唯美主义想象”。“权利的方法”层面,致力于权利实现上最有效的科学方法。这两个层面的区别对待,在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和过度“文化相对论”的双重弊端中,启示了中国法学建构的宏观方案。  相似文献   

3.
"异化"存在泛化的现象,有其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亦有解读者自身的缘故。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教训,旨在寻求马列文论在当下文艺批评中"为何"与"何为"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语境”的使用已超出语言学,泛化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超语言学”的泛化现象使“语境”的内涵也超出了语言学对其的界定。它已泛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学术界对它的使用可分为本体用法、界的用法、异质用法和对话用法。语境的泛化既是2()世纪语言学转向带来的语言学术语泛化的结果,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变革的体现,亦是学术用语的自然更新现象,与学术界趋同使用时尚的新名词、新术语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现象,学术界形成了“泛化”论和“异化”论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如若从美的本质和美的范围这两个方面来衡量,“异化”论比“泛化”论更显合情合理。之所以说更为合情,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体现出比“泛化”论更为执著的人文追求和更为浓厚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更为合理,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范围的理解上,比“泛化”论具有更多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6.
因为《劳动合同法》,所以外商撤资近一段时间,坊间风传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引起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一些外企、沿海民企纷纷打算关闭工厂,外迁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这样则最终会伤及外资企业打工者,使他们失去工作……云云。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两位张姓名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最近,《南都娱乐周刊》在“周一见“事件上的强劲表现似乎让人看到了传统媒体“夕阳红“的分外美丽。但是,似乎有一个悖论,《南都娱乐周刊》的独家爆料最终还是通过微博和微信才得已迅速爆炸开来(当然,在这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互动传播的风口上,文马姚三位当事人着实有些小委屈:凭什么我们这点破事就成了全民话题?),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物理学中熵概念的泛化历程.通过物理学概念"熵"的外延不断被拓宽后,可被用来对自然的本性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熵诠释.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熵能否进入正常持久的大循环,成了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行业语词义泛化是指专业领域的词汇突破原有的语用空间,进入其它领域,并取得全民性,成为基本词汇。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词义演变形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射功能,体现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本文以收官、剑指等几个具体的行业词语为例,通过细致分析其词义泛化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行业语词义泛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不少国家宪法没有规定隐私权,但是隐私权被作为宪法权利加以保护。这是因为,这种做法包含着深厚的法理基础。默示性隐私权下论对于我国宪法理论和宪法实施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惯权利的地位、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在国家和法律产生以前就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原始习惯权利作为权利最初表现形式,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平等性与差别性、自发性和应当性的统一.习惯权利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承继性,获得了民众的认同.事实上,民事和商事的法律规范中有许多内容就是从习惯权利产生的.法律制度越发达,习惯权利法律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真正以习惯权利形式存在的残余就越少.  相似文献   

13.
对隐私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通过对隐私权概念从主客体方面进行分析、以及我国目前对隐私权的相关立法做阐述分析,目的在于就相关的看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积极城市权利能够使市民平等的参与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积极构建公正的城市空间,也产生出服从城市空间管制的道德义务。积极城市权利能通过“威尔曼公式”的检测,它是以道德理由为基础,至少包含了五种霍菲尔德状态的权利体系,应该将其视为真正的道德权利。积极城市权利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权利类别——人权,是人的能动性与自治性的实现。要实现这项人权,就要从道德领域转向法律领域进行保护,同时不同于道德权利,法律规定的积极城市权利需要接受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自从德国民法典区分物权与债权并抵押权归入物权后,学者们不断质疑争论。文章认为各家争议的实质在于反思传统法学概念。从法律价值角度看,抵押权虽不具有物权的典型特征,但把抵押权归入物权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检察权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检察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我国的实际来分析,它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的民事检察制度存在的问题却很多,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要完善民事抗诉制度,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确立检察院的民事公诉权。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被普遍认为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历史必然性已经不复存在;同时该原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悖于意思自治这一私法基本理念,在实务中也愈来愈暴露出其滞后性及僵硬性,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创设新型物权的需要。我国物权立法中应在建立科学适当的物权公示制度的前提下,放弃物权法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生育权"及其救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育权是公法赋予自然人的一项基本人权 ,也是一种民事权利 ,属于人格权的范畴。自然生育主体之外的其他任何人都承担不得阻止、妨碍或干扰自然人生育或不生育的义务。对生育权的保护包括法律救济和法外权利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生育权的私权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育权在其产生之初,是为了防御国家对公民私生活不适当的干预.而本文以为仅仅将生育权作为一种人权保护是不够的,于是提出了"生育权私权化"的命题.即应将生育权确立为一种私权(民事权利),适用于私人之间.并且在我国没有宪法诉讼制度的情况下,建立生育权的民事保护体系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一项正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并逐渐为各国法律明文加以保护的公民人身权。由于历史、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各国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进程、保护范围和司法力度上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起步较晚,加强研究、健全法制、强化宣传并努力唤醒公民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