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历代史籍在讲到周代初年的历史时,都说武王崩,成王幼,不能当政,周公旦摄行政当国,辅佐成王。如:《尚书·金滕》:“武王即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说文》释“孺子”,“乳子也”。《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  相似文献   

2.
《管子》中的《兵法》通篇谈军事问题,《幼官》《七法》《参患》《制分》《地图》《九变》等皆涉及军事问题,而文字上和《兵法》互有关联或雷同之处。笔者认为《幼官》(后半部分)等六篇,可能是《兵法》篇的错简窜入他篇,或错简之后误加篇名所致。先有《兵法》然后才有据《兵法》等篇摘抄而成的《王兵》篇。  相似文献   

3.
民主集中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曾就十四大报告修改稿中的民主集中制问题,严肃地重申了他1962年讲过的观点.他说,如果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大视野》1993.3,转引自《教学  相似文献   

4.
精舍考     
《管子·内业》云:“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尹知章注:“心者,精之所舍。”(《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96页)这是关于精舍的最早记载,意指精神所居之处。考诸经史,自汉代至于明清,精舍之名均见于正史著录,但是其涵义却有多种。其一,汉魏之际,精舍是  相似文献   

5.
金马碧鸡考     
金马碧鸡的故事 ,是一个发生在西南地区 ,惊动了汉朝皇帝的古老传说。它延续了两千多年 ,历久不衰。《汉书·王褒传》说 :“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 ,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 ,上闵惜之。”此事亦载《汉书·郊祀志》。王褒的《碧鸡颂》见于《后汉书》李贤注 :“持节使王褒谨拜南崖 ,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 ,深溪回谷 ,非土之乡。归来归来 ,汉德无疆 ,兼乎唐虞 ,泽配三皇。”大概这不是《碧鸡颂》的全文。《水经·淹水注》朱谋土韦笺所录可以互相补充 :“持节使者敬移金精神马 ,票彡票彡碧鸡。归来归来 ,汉德无…  相似文献   

6.
属人法考     
属人法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两大法系还未最终形成之时,具有属人法性质的法律选择规范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发展至近代,其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国籍和住所的对立.随着国籍民商事交往的发展,各国都努力试图协调这一对立的局面,因此属人法的发展呈现出趋同化的趋势.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属人法的发展经历了“大同——对立——大同”的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了一个圆,但是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它并没有走回原点,而是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属人法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大陆法系国家如此,英美法系国家如此,中国亦如此.  相似文献   

7.
比目鱼考     
杨秀英 《殷都学刊》2011,32(2):145-148
按现代科学分类体系来看,比目鱼是鲽形目鱼类的总称,包括鳒科、鲆科、鲽科、鳎科、舌鳎科鱼类。古人对比目鱼的认识经历了由传说到典籍记载,并对典籍记载不断诠释的过程。直到清代开始,出于耳闻目验的海洋生物专著面世,将典籍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较为准确地揭示了比目鱼的真实面貌。民国时期,对比目鱼的认识更趋全面。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展现人们认识比目鱼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祝英台考     
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祭祀的神坛之名,"祝英台读书处"则是读识国山碑的指路牌;词(曲)祝英台近之"近"是"接近"之近,不是"近词"、"慢词"之"近";"碧藓(鲜)庵"实为"碧藓岩",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江苏宜兴的"祝英台读书处"是孕育梁祝故事的母亲石。  相似文献   

9.
黄金台考     
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复国中兴,被传为千古美谈。可是,黄金台只见于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却不见于早期史书。而在传说中,黄金台又有多处。到底燕昭王当初是否筑了黄金台,其位置又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蔚为大观的黄金台现象?历来缺乏系统的考证。本文从黄金台名称的由来,黄金台的位置,黄金台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对燕赵文化的影响等方面予以系统考证辨析,理清其源流。  相似文献   

10.
首阳山考     
《论语·季氏》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个“首阳”在哪里?孔子没有说。 《史记·伯夷列传》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甚详:“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也;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但首阳山在何处?太史公也没有说。后人对此颇多分歧。  相似文献   

11.
栈道考     
引言近年来,我因为各方面的关系,几乎走遍了整个的四川和陕南,在漫长的行程中见到许多栈道的遗迹;引起了我研究栈道的兴趣,参考了一些有关的书籍;使我认识到目前所存的栈道遗迹,仅是古代栈道的一些残余部份,尚有若干条栈道,其遗迹却早已湮没了。根据古籍记载和目前还存有的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四川的北通秦陇、南通云南,都是依靠栈道连系;甚至在唐宋时代,还是同样地利用栈道。则栈道在四川的交通史上,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白登考     
从大同城向东北行,过御河,就抵白登山下。御河北魏称如浑水,出自蒙古高原。平时河床裸露,细流婉转,雨季时山洪暴发,水势滔滔。白登山也叫马铺山,是一座孤立的黄土丘陵,周回五公里有余,比高不过三百余米。水土流失和岩石风化虽使她遍体鳞伤,然而由于她依偎着北方的历史名城大同,背后又屏立着雄伟的纥真山(鲜卑语,三十里山之意,亦称采凉山),脚下是奔流不息的如浑水,却又使她山川拱秀,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姿色;特别是汉初白登一战的历史装束,更使她名垂史册,千百年来吸引着文人骚客凭吊稽古。  相似文献   

13.
赤壁考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但赤壁在何处、赤壁与乌林相距多远,自南北朝起,就其说不一,许多史地学家经论证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的江南岸,但持异议的仍不少见,如近年有些出版物中,即注为“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南。”甚至还有人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和盛宏之的《荆州记》,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著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一向都被认为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说法的依据,看来是来自《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光绪十七年条》记:“七月,《新学伪经考》刻成,陈千秋、梁启超助焉。”(见《戊戌变法·四》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因为是康有为自己所记,真实性似无可怀疑。不仅如此,在汤志钧编著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一书中,付有《新学伪经考》影印书样,书页原文“光绪十七年秋七月,广州康氏万木草堂刊《新学伪经考》”,这就更加确凿了。  相似文献   

15.
香积寺考     
香积寺建于何时何地?史书有不少记载。宋敏求《长安志》说:“开利寺在长安县南二十里皇甫村,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宋大昌《雍录》云:“香积寺,吕(大防)图,在子午谷正北微西。唐本传云,距丰水临大川者沈水、交水……寺在丰水之东,交水之西也。”宋张茂中《城南游记》注云:“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  相似文献   

16.
杜宇考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宇王朝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之间统治古蜀国,时间接近四百年,而非《蜀王本纪》所说的“积百余岁”而已.从杜宇“从天堕”和“密促之君”的记载来看,他可能是来自于商周之际的姑姓密须部族.杜宇由陇入蜀之后,和朱利的婚姻神话实际上就是杜宇族的民族起源神话,体现了典型的天父地母结合的模式.而杜宇的“望帝”的含义就是“上帝”,“蒲卑”的含义就是“濮君”.  相似文献   

17.
唐勤州考     
唐朝的勤州在今广东省阳春县北半境,勒州城和勒州所领铜陵富林二县城址,《读史方舆纪要》、《清嘉庆一统志》以及《广东省志》、《阳春县志》之说多属误解。本文根据原始文献资料论证勤州城及其附郭铜陵县应在漠阳江西勒州水的中段大湾曲处,富林县城在漠阳江东,地名云霖。今云浮县西南地名富霖只是明朝的千户所城,非富林县故城。其他《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有关勤州记载上的错误也随处给予订正。  相似文献   

18.
蒙古考     
蒙古考黄震云蒙古,又作蒙瓦、萌古、朦古里、蒙骨,其意义已通人见知,无需墨染,但其本义却莫名其妙,成了文化史上具有国际意义的一个谜。考蒙古一词首见于《旧唐书》卷一九九云:“室韦者,契丹之别种也……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  相似文献   

19.
乌孙考     
乌孙研究是西域古代史上的重要课题。余太山在《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上,撰文《乌孙考》,对在乌孙史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乌孙的故地,应从《汉书·张骞传》关于“在祁连、敦煌间”的记载。实际上《史记》和《汉书》所载乌孙的故地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前者略而后者详。张骞所谓“祁连、敦煌间”应  相似文献   

20.
刘墉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构成对其理解的疑难点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准确破译其历史迷雾的路障 ,而这些路障如果不被拆除 ,就往往会对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或确认其某一方面的历史纪录造成极大的障碍 ,而这对于以求真为使命的历史研究来讲无疑是致命的。研究清代历史名人刘墉 ,就会遇到本文所考的四个疑难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排查的方法 ,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