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被人们遗忘,在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常常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技艺之学,因此文章着重从实践的角度上,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论述了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加强创新 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工科数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 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琦 《南方论刊》2012,(2):99-101
曹文轩继承了古典主义一脉的创作范式,但“古典”并不能概况其全部美学追求,其对文学“形式”的追求形成了其小说一个最鲜明的特质。本文从悲剧快感、贵族趣味、语言嗜好三个方面论述了曹文轩作为古典主义者如何将其“形式”嗜好投射到小说创作中,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导致其作品相较于前辈的京派大师显现出不自信的气质。  相似文献   

4.
袁敦卫 《船山学刊》2011,(1):157-160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趣味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往的研究一般从文化政治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解说成因,而我们试图从“身体经验”这一新的视角予以再诠释。并简要论述“身体经验”在古典悲剧中若隐若现的生长形态,进而触摸中国古典悲剧鲜活的身体质感及其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5.
何为高雅趣味?谁的高雅趣味?——对文艺鉴赏标准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吉 《学术界》2007,(1):103-108
高雅趣味是一个假命题.由于长期以来在审美实践中忽略了美感产生的真正原因,结果导致了对审美趣味本身的模糊认识.特别是在当代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中,更是漠视了审美冲动的本己性特征,因此,将所谓的"高雅趣味"塑造成了社会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用"高雅趣味"压制了"真实趣味"的审美本己性特征.只有明确了审美趣味是生命内在需求的表现,才能探寻到审美活动的真正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张爱玲的创作艺术特色苍凉的悲剧风格;世俗生活的重新发现;雅俗兼容的趣味.  相似文献   

7.
姚海才 《南方论刊》2007,(Z1):38-40
文章就新时期技校政治课"趣味教学"的特点与内涵、目的与指导原则、实践与探索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逻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阐述了一是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突出趣味化和形象化教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论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重庆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艺术接受。在艺术接受中,艺术趣味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趣味不仅关系到艺术接受的动力,而且关系到艺术接受过程的审美效应,同时还关系到艺术接受的性质。换言之,只有艺术兴趣能够引导读...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说过一句饶有风趣的话:“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个人,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是个零了。”大名鼎鼎的梁任公,原来浑身都浸透了趣味,难怪他写起文章来,笔端常带感情,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梁启超如此崇尚趣味,昭示了一个真理,艺术作品没有趣味,无论多么健康、高雅,读者也要敬而远之。一部作品不为群众所接受,其社会功能即可想而知了。当然,趣味有雅俗高下之分。梁启超绝非为趣味而趣味的浅薄、庸俗之徒,一部《饮冰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将美学思考与人的建设、生命创化相统一,从生活艺术化、不有之为、生命春意、情感与趣味教育等方面建构了趣味人生的美学命题,突出了肯定情感趣味生命、关注人格精神完善的生命实践意向和以积极创造、融身大化为至美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趣味人生范式成为中国现代人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和范型,对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的建构与发展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下,大众审美趣味话语权在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趋势一度被解读成大众趣味的权力化并加以批判.然而,如果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结合对大众概念的阐释和对大众趣味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种种误读与误判.大众趣味越渡特定的权力场域其实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虹 《湖南社会科学》2004,4(2):122-124
当中国逐渐从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传统社会步入消费型的现代商业社会时 ,伴随着文学生产与消费机制的转型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 ,文学的审美趣味亦呈现出多彩的景观 ,这主要表现为正统趣味的衰退、精英趣味的坚守、大众趣味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你的生活有趣味吗?每天除了工作,你会感到无聊乏味吗?当年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所学建筑专业比较枯燥,父亲梁启超写信建议他选一两样"娱乐项目",比如音乐、文学、美术等。这样,生活不至于单调乏味。梁启超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他希望孩子学会他的"趣味主义"。过有趣味的生活,人才能够获得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17.
美感通过快感来确证自己,但美感愉悦却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并有着广阔的指涉范围。"趣味"就是一个既以享受性为基质又比愉快指涉范围广的范畴,其包容性几乎是无限的。以"趣味"代称美感,既把审美的情性之维和自由性、享受性凸显到字面意义上来,又囊括了广涉工作、生活等人类各实存领域的种种复杂多样的诗性满足感,从而沟通审美与实际生活,这正是梁启超以"趣味"范畴论释美感之本质与功能的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18.
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康德审美趣味理论的提出,更是影响了诸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众多的近现代艺术形式与艺术流派.然而,我们在运用与借重康德的审美趣味理论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趣味的原初内涵,而且基本缺失了对该理论普遍适用性的质疑与反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复传统趣味内涵的基础上,对康德的趣味无功利性、趣味普遍性等审美趣味理论进行一次祛魅式的解读,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通俗性,反映在创作的审美追求上就是强调趣味.趣味审美追求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趣",情节要生动起伏;二是要有"味",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或寓意.趣味追求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形象直观的审美鉴赏的"及物"性,作为活动动力并广涉整个生活领域的趣味以"涉事"为特点.所以,梁启超把趣味的对象称作"活动的对境",而不是"形象".趣味主义只承认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梁启超据此列出劳作、学问、教育、艺术和自然等作为趣味的主要对象性载体.从梁氏对趣味对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趣味对象呈现出普泛化、生活化、活动性特点;他突出了"对境"有趣化的主体根据;他理解的趣味是功利与超功利相统一的、超越而又入世的调适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