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学场论文论以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建构了一个社会文学艺术的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提供了一条文学社会学的思路,把文学艺术作为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的实践性产物,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以新的方式阐述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是为了总结当时的文艺运动经验,指导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蕴含着对文学艺术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对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目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这些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客观真理性。因  相似文献   

3.
"唐宋变革论"作为一种理论参照系,将文学艺术的转型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场景中作总体性审视,真切地勾画出这一转型从萌蘖到勃发的历时性演变,并深刻揭示这种演变的社会性动因.这一新视野有助于结合文学艺术的固有特点,从体裁形式、受众对象、传播形态、核心精神、题材内容等层面,全面探讨唐宋变革为文学艺术的转型所带来的新形式、新内容、新元素与新理念,进而深入思考这一转型的过程性、迟滞性、差异性及其对周边政权的辐射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问题是中国当下的学术热点之一。现代性来自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却又体现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尽管现代性还没有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统一界定,却是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思潮在中国的文化建构中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如我们所知,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使传统的审美和艺术面临着强大的消解力量。而寻其源头却可以看到,它是由现代性而包孕产生的。西方的现代性观念和理论,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和文化结构后,在很大程度上汇入了我们对于固定模式的传统观念和内在束缚的超越,在文学艺术上也促成了革命性的转折。揭示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审美现代性因素,对于认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路径,寻求一个积极的建构方向,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世明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03-106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女性写作的先驱和开创者.萧红崛起于中西文学艺术交融荟萃的时节,她所直接感受到的是"五四"以来近现代文学的新气息,适应文学艺术发展的需要,她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的叙事模式,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活动出现了企业化运作的趋势,如畅销书的运作、影视剧的策划和热播、尤其是旅游景点上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及其所形成的产业链等等,这些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经营方式与机制已远远超出了本雅明所描述的那种复制和批量化的生产,体现为整个生产过程和运营模式的改变,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活动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的文学理论。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现实主义概念的解释和使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泛化。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成功的悲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悲剧”泛指带有悲剧性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比别的性质的文艺作品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也更富有生命力。《安提戈涅》、《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阴谋与爱情》、《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都以悲剧所特有的艺术力量征服着读者的心,成为经久不衰、晶莹璀灿,光华夺目的艺术明珠。黑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循环     
1.循环,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也是一个涵盖自然现象的过程,还是一个在人的思维中发生作用的模式,先辈的思想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我们活人的头脑,一方面它使得人类的经验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又在恩赐之中规范了我们的新思维。 历史的运动总是相应地转化为思想的运动,思想的运动又以文学艺术活动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世界的循环,历史的循环一旦进入了文学的视野,就将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对作为系统的文学乃至世界本身发生深远的影响。这时候,文学也展开了它的循环。这种循环有三重涵义;(1)在文学创作里出现了对世界与历史的“循环体验”。(2)文学创作活动自身发展中的循环现象。(3)文学理论中对人类精神活动“循环规律”的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从十四世纪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一次文学艺术的革新运动,而是由文学艺术的复兴集中体现着的一次全面的文化革新运动.就时代性质而言,它是西方近现代思想意识对中世纪传统思想意识的冲击和挑战;就思想性质而言,它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中世纪封建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就具体形式而言,它是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者对腐朽的宗教机关或宗教神职人员的冲击和挑战;就思想内涵而言,它是人的现世幸福追求对固有的虚幻天国追求的冲击和挑战;就范围而言,它几乎波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等,但文学艺术的复兴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变革.这是一场“人”与“神”的战争,是二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长期的思想的战争和文化的战争.正是这场战争,孕育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内在地规定了那个时期文学艺术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我国历代许多诗话中,南宋诗人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影响的一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诗话虽有其局限和不足,但严羽力图总结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宋诗弊病,提出了不少富有创造性的美学见解,至今仍可资借鉴。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它的主要魅力在于以情动人。诗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感情色彩尤为强烈、浓郁、深永。这由于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总是着重表现人的内在的心灵生活,揭示人的感情世界。诗的这一主要特性,早在严羽以前就有人讲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所形成的狂欢式思维对文学艺术思维有巨大的影响。狂欢式思维有别于抽象思维而接近于艺术思维,有别于独白思维而接近于对话思维。在狂欢式思维的影响下形成的复调思维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思想的对话领域和生活的对话领域,揭示出多元和矛盾的资本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1959-)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轰动,值得进行个案分析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探讨严歌苓小说在创作题材、女性形象、叙述模式和美学意识等方面的演变和拓展,对作家如何将海外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严歌苓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以寻求海外华文文学新的"汉语诗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基督教文化深深渗入了西方人的文化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基督教所形成的文化原型以哲学、信仰的形式影响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并以文学艺术形式得以留存,文学精神是对文化原型的求证。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他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文学,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界定。如果从文学与人类这种特定的生命形态着眼,可以说它是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对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虽然三者既受人类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局限,也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为民族、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所制约。而一切民族文化中制约创造主体的最深层的因素是生命意识。因为生命问题是个终古常存而又终古常新的问题。它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或显或隐地占据着人类思维的中心;因而生命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或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质。文学艺术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理性认识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领域,其发生、发展自然同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例如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是来自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代伟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时刻关心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艺术发表的讲话和意见 ,紧密结合中国文学艺术的实际 ,高屋建瓴、恢宏博大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文艺理论 ,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润育滋养着中国新时期的文学艺术 ,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推动作用 ,使新时期的文学艺术 ,呈现出新中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邓小平文艺理论也必将对今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因此 ,学习领会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精神实质 ,并在文学艺术的实践中切实地运…  相似文献   

18.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2,23(2):76-78,107
小说艺术的审美活动既符合文学艺术审美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 ,小说艺术是通过展示“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物灵魂、反映社会生活的 ,因而 ,在文学艺术的有界限性与无界限性的融合、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融合、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融合等共性特性之中 ,小说艺术更侧重于有界限性、功利性与超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陈旧的艺术模式束缚著作家。艺术模式反映着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淀着民族心理和文化思想特征。要冲破之,不仅需要强调感性的发展,而且需要强调人类已经发展了的新的理性之光的照耀。理性的高扬意味着价值观念的更新。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证明,艺术家全部的价值观集中在“人”上,其认识的水平,决定着作家的成就。认识“人”自身,将是漫长痛苦的过程;作家需要在理性的自我重建过程中,实现飞跃。  相似文献   

20.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苏共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出发点。这次大会也推动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深入思考,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由1956年前的全面肯定转向深入反思。苏共二十大后的一段时间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揭示得最系统、最完备的时期,这与苏共二十大的背景有关,但毛泽东在反思中又维护了这一模式。由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与苏共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大会不仅成为中苏分歧的起点,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了中苏之间的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