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谬误分析方面,中国人本来也是先行者。在公元前4世纪,《墨经·小取》就分析了譬、侔、援、推这些论证方式的谬误。其后,荀子又对“名”的谬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这些谬误分析和其他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对他人的驳辩,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思维意识和较高的谬误分析水平。王充的《论衡》更是对谬误分析作了最大的扩展,对各家学说和民间信仰中的“虚妄”之论予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但是,总的说来,汉代以后的文化一统的趋向,使我国的谬误分析与批判思维衰落了。尽管后来有冯梦龙所辑的一些文献里有不少谬误分析的实例(如《笑史》),可惜它已…  相似文献   

2.
对语言谬误的研究是西方学术的宝贵传统。西方语言谬误分析的主要缺陷之一是不能严格区分歧义这种客观现象与歧义谬误这种人为的主观错误 ;不能落实语言谬误的责任者。黄展骥先生以“标准语义”为基础 ,对“歧义谬误”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解决了歧义谬误分析存在的不少问题 ,并且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以空为实”的谬误  相似文献   

3.
“人身攻击”是谬误研究的悠久而典型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辩谬篇》在分析“拆散”谬误时就指出 ,某些论辩“只是针对提问者 ,而不是针对论证” (177b ,33;178b ,17;183a,2 1) [1] 。这种谬误被广泛注意是因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论到了它。Arnauld的《思维术》在“自爱的、利益的和情感的诡辩”题目下曾举出“他是一无所有的人 ,因此 ,他是错的”这类“人身攻击”的例子。明确阐述“人身攻击”谬误的是怀特莱的《逻辑要义》。此书在谬误分类表中明确列有该谬误 ,并将其性质认定为“不相干结论” ,指出 ,在“人身攻击”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略论《墨辩》“辩”的谬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是谬误分析的先行者。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墨家的《墨辩》(《墨子》中的《墨经》四篇和《小取》、《大取》的总称)就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名、辞、说或辩说(辟、侔、援、推)等论说方式中的各种谬误。它不仅构成了墨家辩学体系的谬误理论,而且也是中国古代谬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进行谬误分析的先行者。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墨家《墨辩》“辩”的谬误论,对于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批判性思维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谬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谬误模式是谬误理论乃至论证逻辑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谬误的结构,但并不是严格的语法学意义上的纯形式结构,因而称为“型式”或“模式”。一个谬误模式包含着比无效推理多得多的信息。在当代标准的谬误模式分析中,对谬误模式的处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谬误名称、型式、例证和谬误性的论证。被分析的有专名的谬误己有百余种。标准谬误论包括50余种谬误模式。现今的谬误模式研究,运用各种颇有特色的方法,着重深入分析谬误的辩证性、语用性以及它如何从一个本来可以合理的论证蜕变为一个谬误的种种制约因素。谬误模式分析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澄清和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真理是一个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谬误。”(《武汉大学学报》,1978年6期)“真理与谬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正确的理论(真理),有一些也可能包含有谬误的东西。”(《哈尔滨日报》1979年1月6日)“就一定意义来说,真理与谬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互相渗透的,这是真理与谬误依存关系的一种表现”。(《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错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在实际生活中,真理与错误相互包含的情况,古今中外,也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鞋》的描述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往的论者虽然指出了海德格尔描述的“农鞋”存在史实谬误,却没有更多解释海德格尔为什么认为它是一双“农妇”的鞋子。该文认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继承了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真理与“光”的传统。《艺术作品的本源》实际是围绕着艺术与太阳的关系而展开的,农妇是用来指称太阳,太阳赐予我们光与热,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是文艺与诗歌之神,海德格尔通过深情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太阳辛劳工作的赞美与感恩。夏皮罗、德里达等人的批评,是由于他们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误读所造成。  相似文献   

8.
“物极必反”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影响深远。但借助西方日常语言学派的方法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命题其实是如“乌鸦是黑色的”命题一样的一种隐蔽的重言真句,犯了“以空为实”的谬误,即看起来似乎有经验内容,甚至“无所不包”,实质上却是“空无所指”。  相似文献   

9.
《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真理和谬误互含性根据新探》一文(以下简称《斯探》),试图从真理的质的规定性和真理的量的规定性的角度来论证真理和谬误的互含性。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该文所提出的论证角度确也能给人一些新的启迪,但结论仍难令人信服,故质疑如  相似文献   

10.
谬误不具有客观性鞠德峰近年来,随着认识论领域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重新对真理论包括谬误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丰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思想的认识。《东岳论丛》1995年第2期发表了李校利同志的文章《谬误客观性刍议》(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1.
<正> 80年代初,生物全息律这一重大发现给认识论提供了新的原则,给思维科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全息的思维方法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一些原则性的启示。生物全息律揭示了生物有着相同的物质全息分布规律、相同的物质构成原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用这种原理观察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在叙事作品中存在着全息相似。法国结构主义批评旗手罗兰·巴尔特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入门》一书中认为:“叙述的分析面临着数以百万计的叙事作品,那又该怎么说呢?叙述的分析迫不得已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叙述的分析不得不首先假设一个描述的模式,……然后从这个模式出发逐步深入到诸种类,诸种类既是模式的一部分又与模式有差别。”巴尔特洞察到诸种类作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哲学的不少概念,在王夫之哲学中都有着独到的解释。“中”、“和”即是一例。“中”,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雍也》篇)。以后,“中”成为《中庸》中的重要范畴。什么是中庸?历来说法不一。宋儒把“庸”解释为“平常”,把“中”解释为一种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状态,影响深远。庞朴同志的《中庸评议》,以确凿的材料,证明了这种解释是谬误,所论精辟,分析透彻。只是对王夫之的论述注意不够,本文愿补充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的对立两极有没有互含性?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本人在《真理和谬误互含性根据新探》(见《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一文中,曾以真理和谬误既包含着又不包含着对方的观点,加入了这一争论的行列。拙作问世后,有的同志提出了“质疑”,这是应该欢  相似文献   

14.
评费、霍的“歧义谬误”──错入人于“罪”?(香港)黄展骥1.前言《谬误──诡诈的论证》专著为费恩赛德和霍尔瑟两者合著(简称“费”),于1959年初版。该书列举51种“谬误”,给以名称、说明,并从现实生活中选出大量例子,专事对抗空前严重的种种怪异和特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重新学习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旨在研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党的建设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新形势下学习宣传《修养》,对于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探讨新形势下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应着重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重新学习这篇光辉著作,人们一定会得到更多新的启发和教益。文章提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党建思想的结晶,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新形势对我们的要求。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修养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学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一、诠释“自然主义谬误(naturalisticfallacy)”一词首先出现于英国哲学家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1903)。摩尔认为,“善”是一种“简单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性质,将善等同于快乐,或等同于演化的进步,或等同于其他自然特性,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他写道:“  相似文献   

17.
江合友 《船山学刊》2003,(4):121-125
“卮言”即“悖论之言”,它描述了“道”与“言”之间的悖论性关系,“悖论之言”本真、变化、无限避免了“独断论”抽象、静止、有限的谬误,因此“卮言”给予读者理解的开放性,在悖论的张力结构中蕴含着无限生成的可能性。三言之间没有宗本与非宗本的关系,卮言、重言和寓言之间互相交融,共同为着体道的目的而言说,共同构成《庄子》语言的本真、变化、无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变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形成的范畴之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和”、“奇”、“神”等关键词的分析入手,描述“变易”观念的萌芽;并通过对《易经》《老子》《易传》三部代表著作的分析,认为《易经》开启了以“变易”来关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先河,《老子》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扩展了它的内涵,《易传》集其大成,确立了传统的“变易”观念。《老子》的“反”、“道之动”与《易传》的“变通”、“刚柔相摩”的变易模式及变易动力观念,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影响了历代思想家对自然、社会以及思想等演变的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吴仰湘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81-203+208
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明以来疑窦丛生,形成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清儒及民国学者对“皆古文”句相继作解,异说纷纭;段玉裁、王国维指“古文”为书体或学派,均有谬误;洪颐煊、宋翔凤、马宗霍专从孟氏易学内容论其古文属性,同为臆测;杨树达径从文本索得真解,但许慎称孟氏今文为古文的疑惑仍未尽释。宋翔凤又分辨汉《易》经为古文、传(注)为今文,意外揭开《易》孟氏今古文之谜。参照《易》孟氏“古文本/今文说”的组合模式,从今古文经本、经说的组配入手,分析汉代七经传承情状,观察两汉经学进程,豁然发现汉代经学并非今古文分立互争的两极化世界,而是今古文交错共存的多样化生态。《易》孟氏今古文真相一旦大白,汉代经学今古文纠纷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情绪智商(EQ)——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 ,从概念、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所谓“情绪智商 (EQ)”存在的谬误 ,指出 :“情绪智商 (EQ)”在概念出处、概念比较等方面存在概念谬误 ;在理论来源、理论与假设的关系、理论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等方面存在理论谬误 ;“2 0 %IQ 80 %EQ =1 0 0 %成功”公式在成功因素的界定、对成功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应用指导谬误。作者认为 ,情绪和情感研究领域出现的这些谬误 ,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