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是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成功经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工农联盟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七十年历史过程中,如何正确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始终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革命和建设每一次前进、每一次挫折,都和当时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以巩固工农联盟密切相关。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当前以至今后,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的认识及如何把马列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上,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经过七十年的探索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学说,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囤民主革命的胜利,是依靠工农联盟,依靠农民的觉悟和农民在人力、物力上的强有力的支援才取得的。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我们党依靠和团结农民,组织起来,取得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社  相似文献   

4.
列宁和共产国际十分重视农民问题,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我党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指导思想。列宁在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所作的关于建立工农联盟的指示,强调了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3年5月,共产国际肯定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指出:“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只有在工农联盟基础上才能胜利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消灭中国封建制度的斗争。斯大林强调了发动农民、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关系,解决了工农联盟问题,实现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列宁在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关系的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对资产阶级的不同政策,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同时,列宁还特别注意协调工人阶级执政党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壮大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调动了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建国毛泽东农民利益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稳定增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既实现农民眼前利益,更着眼于其长远利益;调整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毛泽东的农民利益保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蔬菜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副食品。做好蔬菜供应工作,是一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它直接影响到市场和民心的稳定、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陈云同志早就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决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出发,认为农民是生产力分散、依附于行政权威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碾压下注定要消亡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农民的消亡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生成过程,既有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农民迅速消亡的英国式道路,也有小农经济在一定时期被资产阶级政权加以巩固的法国式道路。从唯物史观出发,借鉴西方经验教训,我国当前在农民转变的问题上有符合自身客观实际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政策是退却,是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向农民的暂时让步,是由社会主义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但长期实行新经济政策会破坏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条件下不断出现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工农联盟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列宁、斯大林深入研究了工农联盟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和农业合作化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科学地阐述了农民革命动力思想、土地革命思想、农民战争思想、农业合作化思想、工农联盟思想和农民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科学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状况,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新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必然对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内部关系等产生重大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亦农是我党最早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的领导人之一 ,为我党确立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及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理论贡献均不亚于毛泽东 ,故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13.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布哈林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化思想,通过对工农联盟、农民经济重要性的论述,说明了不能用强制剥夺、排挤农民经济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在农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吸引农民参加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经济和市场关系战胜私有经济,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地方如何具体地实在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问题。我觉得农业基础的巩固取决于农民富裕的程度,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农业基础才能巩固,否则是难于巩固的。究竟怎样使农民富裕起来,除了宏观的大政策和系统的增加投入等以外,在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对农民指导和服务的问题。本文就农户企业化服务与指导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大变革进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对工农两大社会主体阶级有着巨大的冲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合理统筹和协调新的社会阶层与工农基本群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认为,农民阶级人数众多,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但它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组建工农联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法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拿破仑主持编制并推行的《民法》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7页)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有力武器。今天,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总结资产阶级利用《拿破仑法典》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农民阶级支持,农民阶级的解放需要无产阶级领导,他们二者的共同诉求是工农联盟建立的基础,无产阶级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条件等。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对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并深化了对农民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革命性的分析,强调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要代表和实现农民阶级的利益,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1954年春节前后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工农之间的交往互动为主要实例,并结合1949—1954年其他地区的实践状况,可初步考察并呈现建国初期中共巩固工农联盟的具体途径、方式与策略。一方面,中共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将工农联盟实践与生产运动紧密结合;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推动工农互访与生产参观、工农联欢、工农座谈等工农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以及工农通信这一非面对面的互动,中共试图在巩固实践的过程中重塑工农对工农联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遇到经济全球化复杂进程、国内经济社会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等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困扰与挑战,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混淆、误读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识误区。唯物史观是我们探究复杂局势根源、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以及理性解析我国价值观建设认识误区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建设我国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从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和人民整体利益的根本立场出发,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应对国内外复杂因素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挑战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进而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