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地区是世界少有的资源富集区,是我国优势资源开发的优先地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攀西地区破解环发矛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攀西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思路及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攀西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须与对外大开放相结合,方能奏效.正在兴起的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将为攀西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促进攀西民族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攀西地区应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所蕴藏的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及其开发价值,加强菌种、技术和市场建设,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大力发展以食用菌生产为主体的高效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4.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度更大,任务更为繁重,需要财政政策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攀西民族地区为例,深入分析该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剖析了目前攀西民族地区通过财政政策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总结了制定衔接政策需考虑的关键因素,提出有助于攀西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攀西地区的资源开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略西部的一个缩影,其50余年来的繁盛与沉寂,无不受到国家战略调整 的重大影响,而成为国家战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投射,区域发展的绩效表现为地区行为主体在实践中或主动或被动响 应国家战略及其调整的结果。在新的背景之下,攀西试验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同样受到这一逻辑的支配。从历史与现实两 个维度,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而言,半个世纪之前的攀西资源开发与当前的攀西试验区在战略定位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厘清 这种差异才能确立正确的战略导向并制定可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四川攀西地区的劳动力状况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王放我国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总和生育率明显下降。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对劳动力资源产生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四川省攀西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现状以及劳动力的供需状况,...  相似文献   

7.
攀西地区作为典型跨区域经济区,应充分运用自身康养资源禀赋优势,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发展特色阳光康养旅游。采用SWOT分析法,对攀西经济区康养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专题探讨,提出建立特色名片丰富康养宣传、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优化政府调控机制、搭建专业人才集聚平台、加快康养旅游硬环境建设五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攀西地区栽培品种、生态条件、栽植密度相对一致的大片桑园的群体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丰产(45.0t/hm2)、高产(37.5t/hm2)和中产(30.0t/hm2)桑园的有效条、平均单叶叶面积、平均单叶重、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在攀西特定气候条件下高产桑国群体结构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四川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将四川分为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川南地区、川东及川东北地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五大经济区域,并分析了这五大经济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进而提出四川应实行重点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包括:核心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轴线发展战略和突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北地区是四川五大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成都平原地区、攀西地区和川南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交通、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加快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尽快培育和确立川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域内硕士学位点布局不均衡: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点在五大经济区之间和各经济区内的分布欠均衡。优化四川省硕士学位点区域布局,亟须实施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攀西经济区“补白”、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增点”和成都平原经济区“提质”三大工程;并提出了五项对策建议:坚持需求引领,超常规谋破局;对接区域战略,突出区域特色;建教育共同体,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利益保障,优化培养结构;拓展资金渠道,壮大财力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对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四川省独特的自然地质环境,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65—2015年期间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主要为集聚型;虽不均衡但有向平均分布发展的趋势;已演化成以环四川盆地的高密度分布多核区域和高密度分布片区带为主导、川西和川西南呈高密度片区带状分布的格局。研究还发现: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重心迁移轨迹呈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趋势,逐渐接近四川省的几何中心。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对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该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层次分析技术对四川省的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准则和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在指标层中包含了反映自然、人文和污染等方面的14个指标,用遥感和GIS获取处理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GIS建立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模型。最后,以市州为单元,利用相关评价模型对自然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社会压力安全、环境污染压力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等指数进行评价和定级。该研究表明,利用遥感、GIS和AHP能有效地实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且结果可示以图表。  相似文献   

14.
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多种功效, 在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具有其它生态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区, 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建设生态屏障所需的地理、资源、环境和区位等优势。文章从生态社会学角度, 着重对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林业发展概况特点、重点工程及主要成果等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显示, 目前四川已从森林植被、水土保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初步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15.
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对四川省18个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按得分高低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未来,四川省的城镇经济建设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软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