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柳 《松州学刊》2001,(6):42-43
在巍峨的红山脚下,蜿蜒流淌的英金河畔,坐落着一座美丽清洁的塞外古城。这就是荣获“国家卫生城”称号而一举闻名全国的赤峰市红山区。  相似文献   

2.
今天.是赤峰植树日。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4月15日为赤峰市植树日,至今已有6个年头。6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社会效益。“九五”时期,全市完成造林面积820万亩,是建国以来造林速度最快的时期,截至200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  相似文献   

3.
改善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 ,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取信于民 ,加强信用政府建设应是当前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建设,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和建设的政策。针对我国在建立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提出和推进绿色发展较早的省份,但缺乏一整套相对完整、合理且充分反映省情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学习和参考北京师范大学等部门联合编制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既立足青海实际,又突出青海在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特殊性,建立了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民生和绿色政策五个方面的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赋值测算,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来看,我国新修订的《保密法》在定密制度、保密制度、保密争议解决和救济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因此,应确立公民知情权高于国家秘密的理念,在坚持"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的原则下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7.
责任政府既是一种民主理念,也是一种对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从西方近代社会切入,便会发现:责任政府不仅是一个基于历史境遇变迁而诱生的时代命题,更是一个悠关权力与自由关系重思的命题;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重理的命题,更是一个涉及政府与人民关系重构的命题。事实上,唯有对上述四重命题予以深度犁耕,责任政府肇始的历史动因及其价值意蕴方能洞明。  相似文献   

8.
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政载体。从功能结构的视角出发,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是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维度,二者是绩效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的辩证统一。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在职责体系优化层面,应坚持权责一致的基本原则和"以能定责、以责赋权"的创新理念,明确职责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构建相互匹配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政府纵向、横向以及条块职责体系的内在关联,构建运行顺畅的职责运行机制;在组织结构调适层面,应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的价值标准和目标取向,注重强化政府组织内部组成要素的衔接配合,构建协同型政府,着力强化政府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新型互动关系,构建协同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的政府责任可从概念、关系、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厘定与考察。就政府责任的概念而言,其包括行政宪制责任、行政治理责任、行政行为责任三个在结构与功能上内在关联的复合层次,最终统一于行政法治。就"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而言,"共建共治"要求这三元治理主体之间应互动协同,政府责任体系必须置于治理格局之中,通过化解诸多法治风险予以重构。就政府责任的落实方法而言,应遵循"责任法定"的基本原则,依归法治方法,使政府既能回应蕴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的责任嬗变,又不失蕴含于依法治国方略之中的行政法治本色。  相似文献   

10.
科学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是县级政府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有效回应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选择。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是指县级政府主导下多元治理主体实施绿色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与要素关系总和。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主要由县级政府绿色治理环境、绿色治理主体、绿色治理客体、绿色治理行为和绿色治理质量等要素,按照“治理所处环境—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治理效果如何—治理所处环境”的逻辑关系构成。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遵循权力运行、平等交换、沟通合作、理性行为等逻辑,通过输入、互动、调节、输出、反馈等运行机制来提高运行质量并实现其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治理领域进行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根本基础,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决定》从依法治国的目标主体、过程主体、运用主体等层面,把人民主体地位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中,并着力使之落实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2.
张紧跟 《学术研究》2015,(2):56-62,159
改革以来,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通过持续创新,创造了珠三角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但是,既有的地方政府创新也使得珠江三角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此,为了争创新优势,未来珠三角地方政府创新必须改革治理体系,在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培育公民社会、调适政府治理结构、推动公民有序参与和践行法治基础上构建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文选》就本题作出的关键结论。《文选》指出,“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5.
陈雪 《南方论刊》2014,(4):13-14,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改革作出了总体谋划,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接下来的改革重点之一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开始,政府管理实现由管治到公共治理的转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即推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现阶段应搭建起"国家-社会协同共治"的新型治理架构,把实现政府转型作为系统工程的重心。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贯穿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也是根本目的,这源于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践行而后又背离了这一原则,后期由于公仆变主人、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导致亡党亡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理论上清醒定位主仆关系,从法治上切实保障,彻底消除公仆变主人的土壤和条件;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与复合治理结构,健全国家治理体系,跟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四川社科界》2006,(7):44-47
青羊区是成都的中心城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74个社区,人口46.7万。青羊区社科联自去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把基层单位工作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在求真上下功夫:在务实上花力气,积极整合社科资源,全力服务区域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了一定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与体会是:  相似文献   

18.
《南方论刊》2009,(4):I0004-I000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专门作了“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阐述。作为党的总书记的报告专门讲动物防疫工作,尚属首次,对推动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具有重大作用。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办事处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在加速构筑农产品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提出新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龙岗区至深圳市的防控体系建设,促进深圳市动物防疫和农产品安全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足显出民为本,推动街道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睿智和魄力。  相似文献   

19.
20.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管理与政府功能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在一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着最强大的世界高科技实力和最高的科技产业化效率,其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路径与机制对中国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无不具有很现实的借鉴价值。对经济的发展而言,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因素。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才能够培育出良性的科技创新体制和产业转化机制。对于中国这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作用于产学研各环节,决定了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人、财、物力的投入与流向,使用效率及效果。因此,作者对美国发展自主创新经验教训的研究着重于对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及政府功能创新等方面,以期为中国建立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