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江历来与长江并称,是中国的千古名川。它不仅是沟通川北、陕南、湖北、豫南的水路通道和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纽带,还孕育了流域内武汉、江陵、钟祥、随州、南阳、襄樊、安康、汉中等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汉江龙口的城市武汉,更是从古到今受到汉江的深远影响:城市起源邻近汉江;城市名称来自于汉江;三镇鼎立的格局是汉江与长江的共同杰作;汉商、汉派文化的性格,也都带有汉江文化的深深烙印;未来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汉江。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三角经济区各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轴一辐式网络模式”、“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及“发展极”的基本思想,构建了适合长三角经济区3PL发展的基本方式——轴-辐式多极圈层3PL发展方式;建立了物流中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长三角16个城市分为三个不同级别的发展极和四个发展圈域;提出了长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分区域、分层次的3PL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文化为重要源头的中华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武汉段长江文化是长江文化带的中部明珠,也是长江文化带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支撑。武汉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区位交通等因素,孕育出长江文化带武汉段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热情奔放的文化特征。依托长江,发展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文明地标,是武汉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引领作用、履行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统分联合、虚实结合、城乡融合、文水业协同,讲好"一城一水一文"的故事,助力武汉实现从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亮点城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黔中经济区初步形成以大中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已进入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镇体系,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仍未形成,不符合位序-规模律,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将逐渐形成"内聚"和"外吸"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优化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一群一圈一区三轴"的山地集约型城镇体系;围绕这一空间布局,需要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做好相应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5.
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朝气方新”的姿态在湖北武汉推行以兴办近代工业为核心的洋务新政,使武汉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发祥地,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蜚声海外的国际性城市——“东方芝加哥”。张之洞“湖北新政”成功及武汉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难得一遇的和平发展环境;地利:过渡时代内陆各省唯一出海口;人和:张之洞的睿智、胆识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武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情风俗、社会经济、未来走向、全国影响等可以说格外与众不同。从历史上看,武汉是近代唯一能与上海齐名并冠之以“大”的中心城市,但它拥有 3500多年的寿龄则为上海所不及。从明末被称为“四大镇”之一到近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长时间的富裕、繁华和开放为许多城市所不可比拟。从三国到太平天国,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武汉一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从地理上看,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拥有许多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长江、汉水在这里交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在这…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发展历程中,移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对历史上武汉移民的研究,应考虑到移民过程、类型与特点、影响移民的因素等几个方面。移民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移民以生存型移民和商业型移民为主;影响移民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及城市地位等。  相似文献   

8.
我们无法忘记这次洪灾,我们更应牢记在洪水中永生的英後高达成1998年8月1日,对驻扎在武汉地区的高炮某团二二五营的官兵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建军节。8月11晚8时许,已在嘉鱼县洲湾抗洪抢险一段时间、身体极度疲劳的二二五营官兵,又重新接到了新命令:纤洲湾出现重大险情,火速赶去抢险。纤洲湾位於武汉西南方向的120公里处,紧靠长江,属湖北咸宁地区嘉鱼县管辖。长江在这里转了个急弯,由长江主干堤和护堤形成面积约15万亩的围堰,中间是人口约5万的绝洲镇。“降洲湾,弯三变,武汉关水位降。。尺二”。降洲湾历来是长江防汛的险段。…  相似文献   

9.
长江黄金水道是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长江内河航运中心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适时梳理内河航运中心发展要素,明晰定位抉择,是海洋世纪框架下的重要战略机遇.针对长江上中下游的重庆、武汉、南京三大内河港口城市,辨析其长江内河航运中心的政策规划历程、自身职能属性、港口核心价值、集群发展要义,为日后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