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荀子《解蔽》的实质是以“己之蔽”解“人之蔽”,他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道与物、认识途径与实践环节、认识前提与目的、认识的无限性与终极性等问题上均暴露了他的认识之蔽。因此,他不但未能解人之蔽,更未能如当前学术界有人所说“发现自我”,而是将自我价值淹没在“圣王”、“群体”的光辉之下,最终造成自我价值的泯灭。  相似文献   

2.
"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化”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必然的衰退,是自然化的生命历程。积极老龄化以“关系的老龄化”取代“本质的老龄化”,以“积极的老龄观”取代“消极的老龄观”,认为老龄化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老龄化”、实现老年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这是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不仅是社科理论界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且是社科理论界的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首要的任务是深刻领会和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推动全党全国人民继续解放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在不断解放思想上继续下功夫。我们所谓的不断解放思想 ,不是抽象的…  相似文献   

4.
一、残阳何意照空城 山西作家采风团“走马黄河”的第一站是偏关。偏关,古称偏头关,因为“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因此得名。黄河落天走山西首先流入偏头关境内,滔滔黄河和巍巍长城在这里交汇,内长城和外长城在这里聚首,是晋蒙交界之处。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为长城“外三关”,史称“九寨屏藩,三关首镇”。由于偏头关三面环山,地形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来就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冀晋”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力学是人类的认识,对力学的研究不能不涉及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认识论最基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客观实在何在?二是认识何以可能?对这两个问题,本文试作事实和逻辑的证明.但是,要对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作出事实和逻辑的证明,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事实”,什么又是“逻辑”.只要我们仔细检查不难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事实”无不是由认识来表达的,人们通常所用的“逻辑”更是一种理论的体系,这就是说,通常所说“事实”和“逻辑”实际不过是一种认识,它本身就需要证明.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事实和逻辑:它们在发生的意义上说不是认识即其产生与人的意识无关,但在认识的内容意义上说是认识即它们是认识的基石?笔者认为,找到这样一种“事实”和“逻辑”,即找到认识的基石是证明认识论基本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知”是天人和人我间在一定方向上借助交流和沟通实现的“无蔽”与“澄明”。“知”作为这种根本的“澄明”,使得“知”可以透过时间的障碍成为超越的条件。“知”可以表现为“不知”和“知”两种存在的样式。因而“知”可以超越在对立面进行选择时所带来的困惑。同时“知”也就表现出一定的等级系列,这一系列又对应着相应的理想人格。“知者”表现为一种动静合一、知行合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国哲学家老子“隐”思想的文本,意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文化观与其实践的关系。老子哲学观是在“无我”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反映他的唯物论与实践论的;老子的“无我”观是通过“隐”思想及实践方法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文化现,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态度及其对待相对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范明华 《中州学刊》2003,(3):142-147
“自然”在中国古代文艺和美学理论中是作为一个价值范畴来看待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最高的美。“自然”一词兼具“必然”与“自由”双重含义 ,这是其成为美的主要依据。作为一种美 ,它表现于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 ,简约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是这种“自然”之美的主要特征。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法则 ,它要求排除一切反自然的人为因素 ,通过去“心”、“物”之蔽消除一切对立和限制 ,以显现出天地万物固有的真实和生命。  相似文献   

9.
当代哲学解释学大师加达默尔认为 ,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 ,不是游戏中的人 ,而是游戏本身。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自我表现 ,是一个不断往返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游戏不仅实现了自我更新与变异 ,而且它还能使其自身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被反复地去表现与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文学意义的发展规律来讲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作用。事实上 ,文学也同样是在不断的意义变异中实现自身统一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存在的扩充的 ,因此可以说 ,作品的存在作为一个意义整体 ,已经超越了每一次阐释活动的特殊性而具有了一种普遍性。这就是艺术真理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变”与“不变”的意义辩证法 ,同时也是加达默尔“游戏说”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一统彩电市场的平面型彩电,是人们谈论与选购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当前平面型彩电价格的整体回落。更使广大消费者对其趋之若鹜。但在平面型彩电颇为红火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消费者对待平面彩电的认识上。往往认为一个“平”字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界对于他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德育思想上的建树很少问津,甚至还因为老子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话而认为德育与道家无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文认为,老子哲学中包含着系统的德育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圣人”的德育目标,“知足不争”、“贵柔守弱”、“少私寡欲”的德育内容,“行不言之教”、“静观玄览”的德育方法。解读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以及加强现代德育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两个被混淆了的概念在真理有无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的各方实际 上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真理”一词的。认为真理无阶级性的人实际上是说,一种认识到底真不真同阶级性无关。这是把真理理解为“认识的真”。认为真理有阶级性的人实际上是说,对同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柯文的三部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为主 ,试图从历史本体论、“理论框架”、历史学家的作用及“局外性”等几方面简要探讨柯文的史学思想。柯文的史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三部著作便分别代表了其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柯文最初较多地接受了美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但到后来其著作中更多的显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历史是不可认知的 ,过去发生的历史虽然存在 ,但它已很难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所认识 ,作为撰述的历史根本不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柯文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终极目标 ,他极力反对历史研究中总括一切的历史框架 ,认为理论框架是一种“必需的坏事” ,无之固然不可 ,有之势必遭殃。柯文强调历史学家的主动作用 ,认为历史学家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真实地记录历史 ,但是历史研究中的种种局限却使得历史学家无法提供“原原本本的历史” ,只能提供“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柯文对于历史学家“局外性”作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强调其负面作用走向肯定其优点。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家,只考证“红楼梦”的作者与版本,只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完全不去注意研究“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不去注意研究“红楼梦”里所反映的清代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这样就完全抹煞了这部巨著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们的这种研究“红楼梦”的方法,乃是一种领导人们去“钻牛角尖”的方法,我们必须反对。我们认为要正确地认识“红楼梦”的人民性,就必须首先从正确地认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着手,从研究“红楼梦”里所反映的清代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着手。但这一工作也正是非常艰巨的工作,毛主席指示我们说:“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於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我认为:我们要研究“红楼梦”也必须如此。  相似文献   

15.
<正> 社会实践不仅是科学——理论——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认识和研析这种科学——理论——思想的美学方法得以产生的基础。因为在本质上,任何科学——理论——思想的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而人们认识,掌握和表述其内容的方法、途径、逻辑和辞令,又必然和必须适应其内容的特定美学环境和特殊审美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一门学科只有对某一事物的关系体系做出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逻辑表述时,这门学科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而恩格斯则更明确地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戴舟 《河北学刊》2002,22(6):5-13
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新时期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及辩证统一关系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体系、是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等六个方面下工夫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清楚 ;要牢牢把握“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代表”与党的先进性、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干部素质、党的建设的关系 ,真正使人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这是从事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6,26(5):27-29
杨海文认为,生活儒学预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趋向,在今天,“回到孔夫子”应当是回到生活意义上的孔夫子。从“儒家全球伦理”的宏大视野看,道德金规则、和合思维、大同理想则是我们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期望“回到孔夫子”的三大德性措施,更是生活儒学对于“回到孔夫子”的人文承诺。李翔海认为,21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应以“圣之时者”的智性风貌来直面时代课题,又要注重通过“因革损益”的思想方法在综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综合,这或许是我们今天从“回到孔夫子”这个话题中得到的基本启示。王振铎认为,孔子通过编辑“六经”,将华夏旧藏典籍复活,并缔造成坚实定型的经典图书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传统文化之根。作为开启华夏文化传播、促进百家文化大繁荣的宗师,孔子继往开来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试论"潜意识"政治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围绕政治思想的形成而实施的教育,称为政治思想教育。在中国的宣传和教育领域,政治思想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国外,虽然并没有“政治思想教育”的名称和提法,但这方面的教育却搞得很有特色。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例,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与中国相比,在属性和教育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在教育形式与途径等方面,一些“潜意识”教育的做法却值得研究借鉴。在教育途径上,经济发达国家政治教育注重“专家”、“活动”及“制度”的力量。如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主要通过依靠专家的非学术评议咨询、法制化的校纪…  相似文献   

19.
一艺术方法或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创作上的“思想与方法。”这一概念不但包括具体的“创作法则”,也包括法则所依据的“思想原则。”文学艺术事物上所谓“方法”不同于一般物质科学上的技术与方法,不能没有思想原则。文学艺术,其具体的创作法则不提到“思想原则”上,是看不出什么意义来的。而艺术方法,不能没有意义。现实主义,尤其如此。现实主义其意义与原则性之强,已到了这样的程度:它一方面是艺术方法,一方面已逼近了一种艺术思想或美学观点的高度。因此,可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带  相似文献   

20.
哲学史上关于意义理论存在弗雷格式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式两种研究进路。弗雷格对“意义”与“指称”的区分和应用引发了“弗雷格难题”。伊莱休·卡茨认为他的第三种研究进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卡茨指明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着两大关键共同点,认为第二种研究进路也并不尽善尽美。通过对前两种研究进路的批判,卡茨对第三种研究进路的建构背景、优势、思路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