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解释,有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对此,综合两种理论解释并纳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建构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PSCUS)对该分析模型的检验表明,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助于大学生进入就业质量更高的首要部门,同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就业部门差异。研究表明,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体制性不平等和机会不公平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择2008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中城市工人和农民工样本,使用布朗分解方法解析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重点解答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发现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异是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而入职户籍门槛是阻碍农民工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取较高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同一所有制性质单位内部,城市工人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占总体收入差距比例不大。人力资本差异能够解释收入差距的36.2%,说明人力资本要素虽然能够影响到收入状况,但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3.
赵西亮 《城市观察》2015,(6):161-167
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到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必然造成影响.本文利用2005年广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工资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农民工对城市工资没有显著影响,但农民工对城市低技能工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城市高技能工资有正面影响,而对城市中等技能工资没有显著影响.背后的影响机制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会诱导企业资本调整,通过资本扩张或新创企业的形式利用便宜的低技能劳动力,从而在农民工流入不断推动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同时增加了劳动力需求,抵消了农民工对城市工资可能的负面影响.另外,农民工与城市高技能工人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从而促进城市高技能工资的上升.如果考虑到农民工收入与消费的分离,可以推断"市民化"政策的作用可能使农民工对城市工资的影响变成正值,因而,本文的结果对"市民化"政策的实施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4.
下岗再就业问题是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全球化的时代课题.在滚滚下岗的洪流中,女工约占67%以上,其中中年女工又占下岗女工的60%以上.这一群体在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既没有性别优势,又没有年龄优势和文化优势,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中之难.如何解决这一庞大群体再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的稳定,关系到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再就业工程的成败,更关系到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对于这一群体再就业状况的分析研究有其特殊的意义.笔者于1997年底参与了对天津市1000名“中年下岗女工再就业能力现状及对策“的问卷调查和课题研究,发现实施再就业工程不单是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和再就业的机会问题,它首先是一场全社会范围内深刻的思想变革和就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探讨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收入差异的机制,检验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农民工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本研究检验了样本代表的各城市内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种收入之间的差异,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源于福利性收入,或者说,影响在职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工人户籍身份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宁培中 《职业时空》2008,4(9):183-183
人力资本的创始人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体能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大得多。他对美国国民收入中各要素的贡献进行了估计,在1900—1975年间,资产收入份额已由大约45%下降到21%,而劳动力所带来的收入份额则由大约55%上升到80%。彼德·杜拉克说过:“企业或事业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们已把人力资源称为“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研究开发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的五大支柱。  相似文献   

8.
张军 《职业时空》2005,(18):64-65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着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将庞大的理论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无疑是一个难题。而教育培训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合理流动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培训的关系对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西方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对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具体有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探讨了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一)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是解释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收入最主要的变量,一个人的教育成就与其终生的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劳动力市场是媒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转型期我国教育收益率普遍提高,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如何,学界鲜有深入而详细的讨论。本研究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国家规制性力量的作用、市场制度中的绩效原则以及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关系,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差异的基本格局。实证数据来自1996、2003年两次全国性社会调查,实证结果表明,各部门人力资本收益率的变化并不与市场化方向相一致,而是呈现出诸多社会转型期的非常态特征。人力资本收益率并非纯粹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它的变化还深刻地反映了转型期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
邓峰  丁小浩 《社会学研究》2012,(5):24-46,243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全国代表性数据,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来综合考虑个体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收入水平和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劳动者由于受教育水平低而大量在第一产业和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职业分割影响性别收入差距主要通过纵向分割,在不同职业内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收入差异。女性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主要是教育配置作用的结果,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女性进入收入水平高的行业和部门以及性别歧视程度较低的部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关系、初职获得方式与职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使用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区分不同类型的关系使用者对理解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结果变量的效应非常重要。根据初职获得的方式,本研究将劳动者分成三个群体,即通过正式渠道(不使用关系)、正式渠道与关系相结合(正式+关系)以及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群体。使用2009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JSNET2009)数据,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劳动者群体的特征以及他们在职业流动和收入分层模式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使用正式+关系方式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和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劳动力市场经历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前者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以及质量最高的社会网络资本;而后者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最低,而且社会网络资本的质量也是最差的。其次,后者比前者更可能换工作(离开初职)。第三,两个群体收入获得的决定因素方面也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收入的差距逐渐加大,很多传统的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当前的这种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对我国八个城市中不同性别的人的收入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收入之所以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社会资本的影响。而且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收入上的性别差异有12.7%可以用社会资本来进行解释,而且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在社会资本上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那么收入上也会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男性的社会资本回报率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女性;女性比较欠缺社会资本是当前普遍存在的"性别隔离显现"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深入,企业将享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这意味着就业和再就业将更多地是依靠劳动者自身的素质。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必然带来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职工失业、下岗...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中加项目合作办为提高下岗失业妇女就再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举办了“妇女再就业培训班”,考试合格的工作人员可获得《全国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培训班采取全封闭的教学方式,资深专家授课,对提高再就业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层次起到积极的作用。培训班的学员也大都来自下岗女  相似文献   

15.
吴伟东 《城市观察》2013,(6):96-102
现代劳动力市场一般通过劳动力素质与工作收入的对应性安排,推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澳门经济的主导行业,博彩业的发展显著地改变了澳门劳动力市场的对应性安排,也由此影响到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澳门的博彩业发展前景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一旦陷入困境将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裁员和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不足,很可能会形成再就业困难等问题,给澳门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岗矿工面临着再就业难的困境。下岗矿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着具有生命风险的工作,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岗矿工的再就业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如何促进政府、企业、下岗矿工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对下岗矿工的再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刻画了下岗失业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参与状况与模式 ,对影响下岗失业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因素给出了解释 ,这包括制度因素、收入因素以及个体因素。作者通过分析发现 ,在影响下岗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因素中 ,制度因素最显著 ,个体因素次之 ,而收入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不是很明显。制度因素作用显著表明 :当前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主要是由制度障碍造成的。收入因素重要性相对不高与一般的看法及下岗失业者的自我归因相左 ,不过与个体因素一起表明 :下岗失业人员尽管面临来自制度和收入水平强硬的双重约束 ,但还存在一定的选择空间。然而 ,下岗失业人员对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选择并不是一般的经济理性的算计 ,而是一种“生存理性”下的选择行为 ,体现出他们面对不利的机会结构时社会行为的耐受性、适应性和策略性。  相似文献   

18.
下岗失业人员是当今社会中待就业人群的一部分,在劳动力市场占有相当的比重,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重视这一群体,尽力做好相关工作,其中对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工作一直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因为这一工作关系到了这类人群的再就业以及后续的一些事项。下岗失业人员档案记录着这些人员的一些重要信息,因此必须做好其档案管理工作。本篇文章就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9.
以前,“工人老大哥”的称呼让所有农民兄弟都羡慕不已,他们“铁饭碗”的工作更是让多少旱涝不保的个体户心生嫉妒;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们面临的却是“下岗”、“失业”、“再就业”……明天的他们又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20.
试说新语     
下岗边防线上,两个士兵相互敬礼,上岗的神经绷紧,下岗的满身轻松。如今“下岗”这个军用术语用到社会上,特指让你失去饭碗,变轻松为沉重。每个年代都有被排挤到生活边缘的人群,他们都可以用某个专门词语代指。在阶级斗争年代,有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他们在经济上与别人大致平等,但政治上无权。在经济建设年代,则有下岗职工,他们在政治上与别人大致平等,但经济上无权。当年四类分子期待的是被改造好摘掉帽子,如今下岗职工期待的是再就业。虽然,摘了帽子的四类分子仍是摘帽四类,再就业的下岗职业仍是再就业的下岗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