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在统一的多种族、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是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族际婚姻被认为有益于促进族际关系和睦。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族际婚姻和族际婚姻子女的政策,它们对族际婚姻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应更强调尊重婚姻自主权,而不应在政策层面上推动族际婚姻。  相似文献   

2.
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族际通婚也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婚恋方式、择偶观、民族观以及对婚姻的满意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疆两乡民族混合家庭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对新疆奇台县塔塔尔乡、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乡民族混合家庭的描述,认为两乡民族混合户的普遍存在与其族际文化边界趋于消失互为因果;族际婚姻者子女的民族成份由父系继承在向利益权衡基础上的有意选择转变;国家一些政策不仅固化了个人的民族属性,也客观上促使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婚姻具有文化规制性。少数民族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可以彰显婚姻的文化规制性。东乡族宗法文化规定了东乡族乡土社会的婚姻。宗法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建构男尊女卑的权威秩序,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少数民族实现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地实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多民族国家全面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维系和巩固民族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构成及特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共同文化精神,形成国族观念和国族认同;二是调整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三是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民族共治是中国族际和谐治理的必然选择。重新构建一套相对健全、稳固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后,弘扬民族文化一度成为历届政府工作之重,而其族际关系也一度陷于紧张。近几年来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通过理性思考,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积极倡导各民族和睦,把维系族际关系和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7.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地区,这些特点对新疆各民族交往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族际交往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对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民族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新疆各民族间交往的顺利进行,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弋尔巴乔夫最近就国内民族问题方面,发表了几次讲话,其中谈到了他对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的一些基本原则,可归纳为以下五点:一、社会主义和族际主义原则。他认为,在民族关系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是至为重要的。解决民族问题,保证各大小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应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一切“与族际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原则背道而驰,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苏共都不会接受。苏联民族关系的调整必须在社会主义和族际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51-157
金朝章宗和宣宗册立皇后的事件,均是对完颜皇室立后必择女真显姓贵族之家婚姻习惯法的破坏。章宗立李师儿为后企图的失败,宣宗立王氏为后的成功,以及两位皇帝在立后事件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从更深层次揭示了金代民族文化融合与族际通婚的日趋发展,以及这种趋势对女真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后不娶庶族"婚姻制度的巨大冲击。同时,章宗和宣宗立皇后事件的曲折过程,也说明了多民族文化于有金一代碰撞、冲突与融合的艰难进程。  相似文献   

10.
族际共情是个体与其他民族成员感同身受的群际情感,能够为促进各民族融洽共处夯实情感基础,但群体归属会导致族际偏差,弱化对其他民族的共情。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和群际接触的三重社会分类模型,可以培育积极的族际接触情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分类以达到提升族际共情的目的。构建族际共情提升路径的整合模型,可为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抓手并形成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族际政治治理的历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00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各朝各代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大一统”实现,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种方式开展族际政治治理,本文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怀柔、羁縻、因俗、同化、和亲、教化、钦差、赈济等8种方式,通过横向分析,试图为解决当前我国族际政治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We study effect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terethnic attitudes on ethnic discrimination in hiring. Unlike explicit attitudes, implicit attitudes are characterised by reduced controllability, awareness or intention. Effects of implicit interethnic attitudes on ethnic discrimination in the labour market remain under-researched. Moreover, previous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interethnic attitudes on discrimination have important drawbacks. We use data from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n = 272) consisting of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 questionnaire and a recruitment test in which participants reviewed résumés representing fictitious applicants who varied regarding ethnicity, gender, 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Participants graded applicants and selected applicants for an interview. Results show that only explicit interethnic attitudes affect discrimination in grades, but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terethnic attitudes increase discrimination in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图什市的民族交往主要表现为维吾尔、柯尔克孜和汉三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目前民族间的关系较好,互相学习语言较普遍,公共生活领域内交往频繁,私人领域交往有限,民族界限清晰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局部出现文化交融和结构交融现象,但多表现为浅层。  相似文献   

14.
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吕昭义 《学术探索》2009,(3):93-101
流传于云南的洪水葫芦神话包含三个内核:洪水、兄妹成婚、葫芦生人,是各民族文化交汇的产物。最初是由杜字族人带来的蜀国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洪水神话;其次为朱提的洪水一兄妹成婚神话,反映了败亡南逃的杜宇族人对“直眼人”时代的反思和开辟新时代的愿望;在古代哀牢地区产生并传至云南各民族的洪水一兄妹成婚一葫芦神话,主题为各民族皆兄弟。印缅那加族的洪水葫芦神话表明,他们的先民大约在7世纪时从云南迁出,迁移途中经过了佤族居住地区。  相似文献   

16.
桂宇 《学术探索》2014,(5):36-41
历史上的傈僳族女性,曾经是随夫同上战场的女英雄,是氏族械斗中的调停者,在生产生活中也承担着家庭食物供给的重要角色,但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仍被作为家族的财产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从父家转移至夫家,其婚姻自主性和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并未得到社会相应的认同。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婚姻市场发生了改变,女性在变迁中以主动顺应之态,积极利用自身在婚姻关系中"稀缺资源"的优势,获得了婚姻和个人发展的自主权。傈僳族女性的这一转变对整个族群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从其婚姻动机、交往途径、婚姻现状看,都具有"交换"的性质,其基本模式为"交换婚姻".由于这种"交换"关系并非感情与感情的交换,故婚姻关系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塔勒德镇是新疆伊犁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主要居民为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文章结合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民族意识、文化整合、民族平等观及异族交友、通婚等四个变量进行分析,认为伊犁乡镇民族关系呈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墓志记载盛唐时期突厥首领、双河郡都督?舍提噋啜嫁女阿史那氏于羽林军大将军张羲之,结为姻戚,生活于长安。统治阶层胡汉联姻是社会开放型婚姻的表象,体现了朝廷绥靖西域、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 classmates on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interethnic attitudes produced conflicting results. With data from 728 early adolescents, we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ethnic class composition depends on two opposing student-level mechanisms. First,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who liked a larger number of minority group classmates develope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minority groups. Second, students who disliked a larger number of outgroup classmates developed more negative outgroup attitudes. In our sample, these two effects neutralized each other because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about the same number of students that liked most of their outgroup classmates and students that disliked most outgroup classmates.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in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xed findings in past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past studies may have differed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liked and disliked outgroup classm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