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源远流长,自汉代开始,就有了经济和政治的接触,历经吴、晋、南北朝、唐、宋各代,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关系发展得越好;但是到了元代,情况有些变化,中外历史学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这段历史,想通过此文略抒己见。一从1271年到1368年,元蒙贵族统治着中国。在这期间,它曾一度出兵远征爪哇,进行军事冒险。《元史·爪哇传》中只对这一事件作了阐述,其它交往关系没有详细谈到。据此,史学界有对元代中国与印尼关系遽下断语的,说终元之世,爪哇未曾一次与中国友好往来。这种说法,曾使以后的中外历史学者受到影响,直到今天,一些史学工作者仍然因袭此说。朱偰先生在其《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交流》一书中,即谓元时两国“邦交忽然中断”达“八九十年之久”。陈造福先生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和印度  相似文献   

2.
陆奥宗光作为日本外务大臣,以外交手段"狡狯"而闻名,对促成甲午对华开战负有重大的责任.但在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陆奥外交是和平主义的.此观点能否成立,值得重新研究.本文认为,日本的"六·二出兵"最可表明"陆奥外交"的性质.从日本内阁做出派兵决议的时间、日本派兵的实际情况、出兵的规模和部署、按照<战时大本营条例>成立大本营等方面看,日本历史学者关于"六·二出兵"的目的诸说,如"出于被迫"、"和平目的"、"维护势力均衡"等等,都是基于主观臆测而提出的,难以凭信.继之分析日本历史学者上述诸说的4条根据(一)日本假想敌的改变,即从中国变为西欧各国;(二)日本军备不能独立,不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三)日本舆论倾向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四)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日本出兵只能限于和平的目的.认为这几条用来证明日本"六·二出兵"不具有战争目的的理由,无一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要确定"陆奥外交"的性质,必须根据陆奥宗光本人的言行作出判断.从其自述材料看,他本人不但不否认自己对甲午开战的责任,而且还以此而自诩.可见,"陆奥外交"决不是什么"和平主义"外交,而是预谋战争的外交.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为实施东方会议议定的侵华总方针,趁南京政府北伐之际,悍然侵犯中国主权和践踏国际法基本原则,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山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并随之向中国提出了武力“维持满洲治安”的侵略要求;不久,又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妄图造成我东北混乱,从而实现其“解决满蒙问题”之侵略计划。此计未得逞,复于1931年,一手导演了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计划及其实施进程来看,济南惨案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它援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以前以大量作战物资、军事顾问和航空队援助中国;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出兵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抗日初期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就是同共产国际、斯大林的错误指示和支持分不开的,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带有损害中国主权的政治因素,签定雅尔塔秘  相似文献   

5.
<正> 山东古称"齐鲁之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1840-1949)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同全国一样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侵略势力虽未直接进入山东,但战争带来的灾祸已转嫁到了山东人民头上;以后,随着烟台开埠,资本主义侵略的魔掌伸入了山东,并逐步同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对山东人民开始了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1897年德占胶澳,次年英强租威海卫,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对德宣战,悍然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攫取了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侵  相似文献   

6.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现状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发展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中国基尼系数近年来一直在0·4以上变动,收入分配总体状况继续强化“尖帽型”阶段特征,中国已经成为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一。1·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快速拉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3,1988年上升到0·382,1994年上升到0·434,2000年达到0·458,不仅已达…  相似文献   

7.
1644年正当清军入关,忙于同明朝残余势力决战的时候,沙俄殖民主义者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了猖獗的侵略活动。清政府几次派兵到黑龙江抗击沙俄,并要求邻郑朝鲜派兵支援。1654和1658年,朝鲜两次出兵支援清政府。有关这一史实,在朝鲜的历史文献里留下了原始资料。除《朝鲜王朝实录》、《同  相似文献   

8.
为了处理好战后日本问题,战时中国政府就草拟了出兵日本的方案。战后,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拒绝中、苏、美、英分区占领日本之主张。作者以中国出兵日本为线索,对美国独占日本、中、英象征性出兵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过名震一时的《西行漫记》,也有不少人晓得,他从1931年“九·一八”直到1941年间,采访、撰写了许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报道、通讯和论文,但是,“五·三”惨案后斯诺的山东之行却鲜为人知,而且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未提到一笔。此次山东之行实有重大的意义,至少可以说明: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来华不久,即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清季是中国社会从帝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 ,不同民众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出现了混乱。本文以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的国籍问题为中心 ,重点讨论清朝朝野对荷兰 190 7年出台的《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的反应 ,通过揭示国籍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种种表现 ,来分析在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 ,不同群体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及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12.
明代历朝广东都有海盗,但以嘉靖年间最多最盛。所谓“考海息见之载籍者莫剧于嘉靖之世”,决非偶然。这是明朝政府厉行海禁造成的,构成连续几十年的禁海与反禁海的斗争。早在明初,朱元漳就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浙江、福建、广东各省沿海之人出海“通番”,但是,“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宜《西园闻见录})卷五十六),其中广东违禁下海到国外做生意的人远到东西二洋,一些人还侨居国外,成为华侨。如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新村的村主就是广东人(《明史·外国五》)。侨居在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  相似文献   

13.
<正>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在苏接洽援华事宜的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14.
曹伟  杨恕 《西域研究》2014,(4):34-43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两度大规模出兵新疆,帮助盛世才消灭了反政府的武装力量,巩固了其在新疆的统治。以此为契机,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大规模渗透新疆,并为此后更多地介入新疆事务创造了条件。评价苏联这两次出兵新疆的行动,必须将其放在当时苏联整体的国家对外战略的背景下来考虑,这是苏联企图在其周边建立亲苏缓冲地带、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1938年,安·扬·维辛斯基在任苏联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时,在批判苏联法学家莱斯涅尔、斯图奇卡、巴舒坎尼斯等人的法学观点时,提出了他的关于法的定义:“法是以立法形式规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国家为了保护、巩固和发展对于统治阶级有利和惬意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以强制力量保证它的实施。”安·扬·维辛斯基关于法的定义(以下简称维氏定义),将法的范围限定在陕隘的阶级法阶段,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十分有害的。第一,他否定了对法的起源的研究,使我们的法制史只能从国家建立开始;第二,他无法使我们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我们…  相似文献   

16.
1910年日韩合并前后,许多朝鲜革命者流亡海外,从事反日民族独立运动。他们在延边地区的反日斗争,曾将朝鲜民族反日独立运动推向最高潮。这种局面的出现,同中国当局的同情和庇护是分不开的。中国当局曾设法抵制了日方的出兵威胁,抵制了日本企图利用中国军警取缔或日中共同取缔朝鲜独立运动的种种阴谋,为朝鲜民族的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中国当局的这种同情与庇护也是必然的,因为朝鲜独立运动团体的反日斗争与中国反对日本向商埠地外杂居区域侵略扩张的斗争的立场和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汪天倩  朱小梅 《江淮论坛》2022,(3):98-104+193
文章采用货币效用函数对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行为进行货币转换决策分析,并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人民币同沿线其他主要货币三个层面分别展开了区域货币合作的博弈策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同沿线国家开展货币合作具有决策的必然性,但区域货币合作进展的顺利取决于货币转换中网络外部性和货币转换成本的比较。开展区域货币合作对于沿线国家整体是一个占优策略,区域货币合作或将成为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共同选择;在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弈格局中,中国主动推动策略是支付矩阵的纳什均衡;在人民币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主要货币的博弈格局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未来人民币若想成为沿线国家的主导货币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力争将“斗鸡博弈”格局转向“智猪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19.
法制社会化对民主化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制社会化对民主化的效应艾伦·S·科恩苏珊·O·怀特法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一个基本概念;1989年东欧和中欧巨变之后,人们常常听到对它的热烈欢呼。让专制政权压抑了这么久的人群仍然信仰自由民主理想,这是很动人的。对于有兴趣研究法制文化在过渡期政治里发挥的作用的学者来说,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便是支持或破坏民主化进程的文化规范的力量。本文运用调查所得数据,把三个新兴民主国家(保加利亚、波兰和匈牙利)的法制文化同三个老民主国家(西班牙、法国和美国)的法制文化加以对比,既把6国的法制价值和社会信念作宏观比较,也将各国内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态度差异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新兴民主国家的人群对政治权利的支持逊于老民主国家,而对社会公平的支持则胜过老民主国家;但如就对法治的承诺而言,则此6国的反应出入不大。〔仕琦译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南朝鲜李承晚傀儡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向“三八线”以北发动全面军事进攻。接着,美帝又盗用联合国旗号,纠集和胁迫英、法等十五个国家出兵入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一步扩大了侵朝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