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现以农业大省安徽为主,结合其他几个农业大省情况讨论农民增收的问题。安徽这一两年围绕农民增收,主要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工程;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务输出等等),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农民改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2001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圆,同比增长4.4%,农民收入开始走出1997年以来持续4年增幅下降的低谷。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推广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及农村发展中的巨大效力的充分发挥。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达到以农业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尽快实现致富奔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闽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 ,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困难 ,既有全国农产品供求变化、价格下降的因素 ,又有农业、农村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滞后等自身因素。解决农民增收应走农业、农村结构调整为主 ,逐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在结构调整中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与农产品精深加工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推广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及农村发展中的巨大效力的充分发挥。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达到以农业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尽快实现致富奔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5.
200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我们务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江西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创造农民转移就业的良好制度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陕西农民增收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加大,增长点相对匮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陕西农村经济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入手,系统归纳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探讨了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最大瓶颈,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农业作为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农业对转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长效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原因是 :政策环境及市场因素影响农民增收 ;非农业收入减少 ,乡镇企业效益下降 ,小城镇建设滞后 ,影响农民增收 ;受农业规模性、结构性制约 ,形不成产业化经营 ;国家投入政策偏差 ,农民增收缺乏后劲 ;农村税费负担重 ,造成农民收入减少。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途径有 :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出发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调整农业结构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中央提出,当前和今後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几年来,各地农村广泛开展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依据各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努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效益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结构新格局。然而,面对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70%和约70%农村劳动力从事初级农业生产的现实,有限的农业经济资源潜力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局面。实践表明,在努力调整和优化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的年度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当前福建农民增收呈现出本地从业工资性收入增长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成为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泉、农村内部整体收入分配状况有所改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区域间收入差距仍然明显等特点。经济增长放缓、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农村综合改革滞后等因素制约着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提出的对策即: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难题。从二元结构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财税体制、农业科研体制、农村金融体制五个方面 ,对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 ,不合理的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有深化农村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形成农民增收的体制环境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增收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从农业的特殊性出发,认为通过实现农业纵向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户横向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真正做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山东省宁阳县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理念引入农村经济领域和引入社会事业领域。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的解决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强化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安塞县选择发展棚栽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比较符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必须解决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相对缺乏、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才能实现棚栽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以来 ,中国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滑 ,直接原因是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无明显增长、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深层原因是农民增收受不合理或滞后的体制制约、国家涉农政策的制约及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应采取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加大农业投入 ,提高农业生产力 ,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析农民增收的科技创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逐年增加与农民人均收入增收率的逐年减少的不正常现象的分析,充分肯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指出为"农民增收"而实施科技创新的专项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创新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农村文化困境及对当前政策的认同与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  相似文献   

20.
全面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乡镇企业发展放慢、农民增收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农村积弱的种种表象 ,预测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逐步取消大中城市对农民的限制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