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正值东邻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了德川家康幕府开创的“江户时代”(江户是日本国东京都的旧称)。此时,中日两国经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进一步繁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在我国出现了以手工业者、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并渐次扩大。新兴的市民文学以“通俗演义”、“拟话本”、“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等形式为载体,于民间广为流行。而与我国相隔“一衣带水”的日本,当时的“江户町人”(指江户时代日本城市的商人)也对中国的通俗小说十分青睐,并在中国文化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多元影响之下,出现了“町人小说”,本文试对中日两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一文学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影响的历史。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日本文学中每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的产生,几乎都与中国文学的薰染密切相关。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文学输入日本,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后唐代文学之于奈良、平安文学,唐宋文学之于五山文学,明清文学之于江户文学,都有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明清小说对江户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一秦汉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揭开了序幕,这还只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实际上,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公… 相似文献
3.
4.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中叶以后问世的一部优秀白话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为四大奇书,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而且也深为日本人民所喜爱。 (一)《金瓶梅词话》的传入日本《金瓶梅词话》的最早传入日本,大约是在江户时代的元禄、宝永(1688—1704)年 相似文献
5.
吴天墀在《西夏史稿》(增订本)[80年第一版,83年第二版] 附录四:西夏史文献目录第340更注明:“《西夏志略》四卷,又《载记》二卷,未见。[清],无作者姓名,孙殿起《贩书偶记》卷五,谓系旧钞本,后有何元钖梦华馆藏书印一方。”可见该书在国内巳佚失,至今未见著录。 相似文献
6.
谢肇淛是晚明福建文坛著名诗人、学者,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值得重视的作家.谢肇淛一生著述甚丰,尤其是他的很多小说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广泛传播,影响很大.其中《五杂俎》、《麈馀》、《文海披沙》等,在作者去世后流传到东邻日本,并在日本一再刊刻,产生了很大影响.全面梳理这些作品在日本的刊刻流传过程,对当今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徘句是日本格律诗体的形式,这种诗体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体.它有两个原则,一是全诗由十七个音组成.这十七个音分作三节.第一节为五个音,称为上五,第二节为七个音,称为中七,第三节为五个音,称为下五.由于日本语是复音字,因而十七个音并非十六个字.其包括的文字内容的容量远比我国最短的律诗体五绝要少,也比我国最短的词体十六字令要少.俳句的第二个原则是必须有季题.所谓季题就是与四季有关的题材.俳句是从日本最古老的和歌发展而来的.和歌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样式.最初的和歌无句数,字数的限制.至奈良朝(710-784)逐步形成了从五、七音为诗节的有格律限制的诗体,一般固定为五、七、五、七、七这样的形式,共三十一个音.到平安朝(794—1192)以后,和歌发展为以滑稽诙谐为主的连歌形式,即两人咏一首和歌.到平安朝末,镰仓时代(1192—1333)初期.这种连歌又发展为“锁连歌”或“长连歌”,即许多人同时轮流吟咏.一般以百字为度.这是受我国柏梁体的影响.在室町时代(1392—1573),长连歌又发展为俳谐连歌.以通俗平易的口语来写诙谐洒脱的题材.由于连歌这种形式从首句即发句最不易写好,所以,山畸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等人将俳谐连歌的发句(五、七、五)独立起来,作为一种新颖的吟咏诗体.这就是俳句.日本俳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化典籍向日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封建史上对外交往的兴旺时代,大批中国文化典籍传入日本。传播途径一是日本人以购买和手抄的形式获取。二是唐朝政府和私人赠送。三是东渡日本的唐人带去。唐代文化典籍的传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百年来,人们对马尔萨斯人口论(以下简称‘马氏人口论’)的评价毁誉不一,分歧很大。马氏人口论传到中国后,也引起了激烈的论争。本文想比较客观地述评一下:马氏人口论是怎样传到中国的?我国解放前后对它的论争的概况怎样?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那些观点值得商榷?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马氏人口论的是非曲直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马氏人口论是怎样传到中国的1798年,马氏人口论的问世引起了英国社会的轰动。此后,作者又加以补充修改,一版 相似文献
10.
11.
12.
1920年10月,英国柯卡普原著、辟司增订、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由新青年社出版,促进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该书记载了19世纪前期至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生发展历程,肯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化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塑造了生动的社会主义运动人物群像。《社会主义史》在中国大受欢迎,具有适宜的传播土壤和时代条件,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营销推荐和引导阅读。《社会主义史》的输入,发挥了帮助共产党人确立信仰、奠定初心、探索道路的积极作用。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史》,走出《社会主义史》,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也体现了该书流传中国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中国古代诗学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古典诗学力主“摹仿”说,中国古典诗学纲领是“诗言志”、“诗缘情”。有些学者以上述这一对比为立论,认为西方诗学重“再现”,中国诗学重“表现”,重“表现”是中国诗学的民族特色所在。我认为这还是较表层的看法,并没有真正追寻到中国古代诗学的深层特征,因而也不可能充分提示民族特色之所在。本文想从中国古典诗学所追求诗美的极致的新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诗学的民族特色问题。古人所执着追求的理想的美,高境界的美,更能显示中国古典诗学的固有的传统本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论的名称是近代才有的,而关于价值的思想学说,则不论中国与西方,都是古已有之。在中国,至少可上溯到孔子;在西方,至少可上溯到柏拉图。在先秦时代,孔子“仁者安仁”的价值观,与墨子以“国家人民之大利”为最高准绳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分歧。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价值观与庄子“万物一齐”的价值观,更是相互对立的。到宋元明清时代,主要的哲学家莫不各有其关于价值标准的观点。应该承认,价值观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很少谈到价值观的问题,今试述其大要。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古典悲剧由于在题材、人物、冲突、结局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其悲剧价值的不同。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作为悲剧价值产生的前提都是“同情” ,但西方古典悲剧价值主要是审美同情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主要是道德同情。在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理智上的理解、判断与思考 ,而在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则主要是情感上的体验、识别与自证。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是审美情感从低到高、从平和到激越的一个展射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则是一个从平和到激越又回归平和的圆转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