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珊同志在《张乐行的革命精神永在》一文中,给一个世纪前,被清王朝杀死的捻军领袖张乐行的幽灵,披上“英雄”的面纱,穿上革命先烈的华服,歌功颂德,赞扬备至。他称张乐行为“伟大的农民领袖”、“反封建的战士”,为“农民利益而牺牲”的“烈士”。说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要读者緬怀“先烈”,学习张乐行的所谓“坚持革命、坚持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 有关评价早期捻军首领张乐行的论著,大都认为张乐行早年曾三次降清,并参与了镇压陆遐龄起义和接受过清廷的顶戴。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本文拟就下列问题予以辨正。一、张乐行镇压陆遐龄并由清廷给顶说纠谬持张乐行曾镇压陆遐龄捻党和接受过清廷顶戴的同志,大都是根据《涡阳县志》、《宿州志》、《蒙城县志书》等书。但是仔细考查这些有关的记载,它们在记述这件事时,无论在时间、地点和经过上,都是非常混乱甚至是矛盾的。如在周天爵招抚张乐行和镇压陆遐龄的时间上,《两淮戡乱记》、《涡阳县志》和《宿州志》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如同样记载张乐行曾接受清廷顶戴,《蒙城县志书》和《涡阳县志》所记的时间并不相同。而在张乐行是否曾参加镇压陆遐龄这一评价张乐行的关键问题上,《两淮戡乱记》与《宿州志》、《涡阳县志》所记更全不相同。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这些被近年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曾国藩的挟迫下,曾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自述》,缕述太平天国兴亡史事.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有过相当密切的关系,《李秀成自述》当然不可能避而不谈.“我天国坏者,……是招得张乐行之害”.这便是他对天捻关系所作的概括总结,也就是说捻军的存在不仅于太平天国无补,反而成为导致天国败灭的重要因子.揆诸史实,斯言颇令人困惑.从李秀成方面讲,他原是联络捻军的先行者.1857年3月,他通过李昭寿与捻军领袖张乐行、龚德树接洽,在霍邱达成联合作战之协议.在捻军的武力支持下,太平军得以驰骋淮河南北,李秀成亦因此青云直上,由一个普通将领而被洪秀全超擢.如李秀成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4.
1853年初,当太平军顺江东下,进攻安徽省城安庆之时,淮河两岸蓁蓁莽莽的平原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捻军,与太平天国互为呼应。特别是前期捻军,张乐行等部分领袖还被太平天国授予官爵,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因之,史学界颇有以为捻军已归并于太平天国,一些著述甚至把捻军称之为“太平天国新军”云云。我们不同意捻军是隶属于太平天国的一个实体、一支正规军之说,相反,认为太平天国对捻军是利用、歧  相似文献   

5.
1960年2月出版的《安徽史学》创刊号上,刊载了罗尔纲同志的一篇长文:“捻军正名——一个有关立场问题的名称的商榷”。我在反复读了这篇文章以后,逐渐地产生了几个疑问。现在提出来,请罗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教。罗先生认为,在我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活跃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一带,其中主要是安徽的蒙、亳地区的起义农民,即通常被称为捻军者,不应称为捻军,而应“在(捻军的)不同阶段中,对它提出不同的称请”——如1855年张乐行号为“大汉明命王”后,就应称为“大汉起义军”或“大汉”;1857年“加入太平天国”后,应称为“太平天国张乐行部”或“太平天国龚得树部”等;1863年蒙、亳军队数万人请“遵王赖文光领导”后,应称为“太平天国新军”或“太平天国鲁王任化邦部”、“太  相似文献   

6.
整整一百年前,也就是一八六三年四月五日(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伟大的农民领袖、捻军盟主、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在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集西北的周郢,壮烈地牺牲了。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五十三岁。张乐行是农民革命的领袖,是反封建的战士。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当今天我们正在和国内外一切  相似文献   

7.
祯命养飞龙,试自思南国之 屏藩,谁称杰士。 中原争逐鹿,果能掌北门之 锁钥,方算英雄。 这一副联语最早出现在王大球同志写的《张乐行传略》一文中。据王文说,是捻军领袖张乐行归顺太平天国之后,天王洪秀全赠给张乐行的一副联语。后来流传开去,研究捻军史的同志很感兴趣,认  相似文献   

8.
李秀成在其《自述》中说道:“我天国坏者一是李昭寿,二是招得张乐行之害,三是广东招来这帮兵害起。”甚至在最后的《收齐章程》里还提到“平捻”的问题。显然,李秀成对捻军产生了恶感。关于这一问题,以往不少论文和专著虽已涉及,但还很不够。这就在于没有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去考察,而只停留在“李秀成自述”的某些字句上,如捻军“听封而不能听调用”的问题,等等。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捻军的活动对太平天国究竟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历史实际出发,分淮南,淮北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863年3月,皖北根据地陷落,前期捻军最高领袖、大汉盟主张乐行被捕殉难.至于殉难的具体日期,或说23日,或说24日,实际上都是错误的. 据《钦定剿平捻匪方略》卷178记载: “(同治二年二月)初五日(23日)晚间……逆首张落刑(乐行)仅带数人,窜至该寨(宿州),经李勤邦等将张落刑并伊子张(氵喜)及伊义子王宛儿,一并诱擒.”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笔者调查所得之《张乐行家谱》,对近代宗族自身“裂变”与流民的孕育实态进行一些考察,认为宗族人口的膨胀,势必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至少产生两大后果:一是“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流民运动,至少给农民的分流创造了条件;二地少人众,加上同姓地主集中土地,造成部分宗族人口的无地化,他们除充任佃户之外,有的只好易地谋生,成为流民。在产生流民的“合力”中,宗族“裂变”亦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多数史学工作者认为,在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封建统治者曾被迫执行过“让步政策”。“让步政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看来主要是指“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选用廉吏”、“抑制豪强”、“招抚流亡”等。他们认为,这些“让步政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它的推行是农民战争作用的一个方面。应当如何评价地主阶级的“让步政策”,正确地阐述农民战争的伟大作用,到现在还是  相似文献   

12.
史载:“赖文光本隶太平军,封遵王,太平军贩,始变而为捻。”(《安徽通志馆大事记稿》卷上)据此可知,赖文光是个跨太平天国和捻军两个时期的人物。但对捻军时期的赖文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意见歧异,今就下列两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是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对这个问题,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卷一《序论》中认为“‘蒙、亳之众(指捻军——引者)’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组织的骨干却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我们说是‘蒙、亳之众’投入太平天国队伍”。窃以为,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赖文光领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长期聚讼纷纭,至今莫衷一是。这就是:太平天国与捻军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太平天国与太平军之间能不能划等号?太平军与捻军又是什么关系?捻军首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之后捻军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太平天国与其他友军之间关系如何?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借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太平天国是个联合体,是当时许多农民起义军的共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我曾参加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捻军调查组到皖北的涡阳、蒙城、毫县一带,作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回来以后,写了篇《捻军起义前的活动》(以下简称“前文”),谈到“捻”与白莲教的关系,对江地同志在《论捻党》  相似文献   

15.
历来许多评论宋江的文章,都愿意称道宋江在浔阳楼题的“反诗”,认为它表达了宋江的“造反”精神。其实,这种说法不是有意歪曲,也是一种误解。我们把这首“反诗”和整部《水浒》中宋江的所言所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江不过是个浸透孔孟之道毒汁的反动儒生,一心想爬上更高统治地位的封建奴才,处心积虑出卖农民革命的可耻叛徒。“反诗”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宋江的“夫子自道”,是  相似文献   

16.
捻军是清朝末年,仅次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支重要农民起义军,它的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当前,学术界对捻军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搞清,有待进一步研究。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捻军闻见录》手稿,过去未曾公开发表过,现在,我们进行整理并作一介绍,以资史学界进一步研究捻军史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试论张鲁及其政权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上农民战爭有关诸問題的討論中,不少同志引东汉末五斗米道教主張魯在汉中的活动来証明自己的論点。有的同志認为农民政权的主要类型有两种,張魯在汉中建立的政权,就是两种主要类型中的一种;有的同志認为“張鲁在汉中行五斗米道,打破封建等級的官僚統治”,“廢除了高高在上的封建等級制度,保証了人人有吃的有住的”;还有同志認为張鲁在汉中所行的“义舍”制度,是农民財产公有的空想的实际应  相似文献   

18.
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群众们! 万恶的国民党政府,自出卖了东三省,出卖了内蒙古,出卖了平津之后,现在又把整个的华北出卖给日本帝国主义! 经过了卖国贼蒋介石、汪精卫、黄郛的庐山会议,南昌会议,经过汪精卫、黄郛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在上海南京的直接交涉,国民党已经愿意把黄河以北所有中国的领土,完全划为“满州国”的领土。“满洲国”与华北的通车通邮已经开始,华北的军队全部南调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八佾》谓:“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宫事不摄,焉得俭?,”“三归”一词,初见于此。何谓“三归”?说者各异。曰“地名”、曰“邑名”、曰“台名”、曰“三宫”、曰“市租”、曰“娶三女”、曰“筑三台”、曰“家有三处”、曰“以三牲献”、曰“促使‘三不归’之人归而从事生产劳动。”一名之释而分歧如此,实不多见。为了弄清这个聚讼多年的问题,不妨先看看与管氏“三归”有关的主要史料。《战国策·东周》:“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