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曾文婷 《社会科学家》2004,19(1):103-105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它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另一种粗陋的早期人类中心主义,即技术中心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2.
多布森认为生态主义理论是一种独立的绿色的意识形态,与任何一种环境主义都不相融。佩珀则通过分析经济学价值论的三种流派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各种环境主义与不同的价值论所代表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生态主义内含的各种矛盾及其无政府主义根基。佩珀认为,无政府主义具有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维度,无政府共产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在经济和政治哲学上具有相近性,应从生态社会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出发,推动人类中心主义与绿色意识形态的融合,推动生态主义向生态无政府共产主义,以致向生态社会主义靠拢。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是把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生态危机根源于一种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重任只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完成.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生态补偿的关键是引入社区参与机制,真正从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和深生态哲学具有密切的理论关联,庄子具有当代西方深生态伦理的深层意蕴,可以为深生态伦理提供生态智慧和理论支持;深生态哲学则为我们超越性地重新诠释庄子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向。庄子是天然的生态学家,他通过对其生境的仔细观察,形成了万物"相蕴""同出于机"的有机自然观和朴素的生态圈思维。庄子通过其动物隐喻,深刻地阐释了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途径,给我们展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照之于天"的内在价值论和宇宙伦理。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梭罗生态哲学阐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美国生态哲学的开拓者,梭罗的生态思想发轫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但又超越了超验主义的束缚。他从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梭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哲学主要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转变,分别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通过扩展道德关怀对象的外延来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弱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这一概念类的属性,提出应把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这二者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把生态危机简化为伦理价值问题,却忽略了价值观产生的特定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这一不足,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入手,强调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激进的生态哲学,深层生态学在认同自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致力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以生物圈平等中心主义和自我实现论为基础,深层生态学提出八大具体的行动纲领,从而试图建构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全新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梳理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虽然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引导下 ,人类获得了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 ,但是 ,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只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立场 ,把人类利益置于生态整体利益之中 ,才能最终克服生态危机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哲学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了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当是生态觉悟。生态觉悟发端于对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命运的关注。这种文明的觉悟蕴含着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生态哲学“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生态哲学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是对传统认识论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生态哲学观“生态平等”的价值观在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的基础上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