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均有合理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别表现为极端的人道主义和极端的自然主义。必须消除现实中彼此的对立,并过渡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扩大价值的含义,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广泛价值概念。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个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文婷 《社会科学家》2004,19(1):103-105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它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另一种粗陋的早期人类中心主义,即技术中心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4.
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6.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卜祥记  曾文婷 《理论界》2004,(2):153-15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它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9.
赵亚伟 《理论界》2010,(5):65-67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之间的争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生态伦理学在争论中不断的发展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综观这一旷日持久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二者争论的焦点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及道德关怀层面,对二者争论的焦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认为人对自然负有的义务是直接的义务抑或是间接的义务是二者争论的焦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梭罗生态哲学阐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美国生态哲学的开拓者,梭罗的生态思想发轫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但又超越了超验主义的束缚。他从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梭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崭新成果。本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党的宗旨,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的理论特色、范畴体系和统领地位值得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新型的综合发展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全面展开,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必须弄清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发展观的关系,必须弄清楚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在反思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凝聚着改革开放的新共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改革开放已经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对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性探索的新模式。无论在工业化道路上,还是在发展的逻辑、整体目标上,科学发展观都是对西方的经典现代性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模式的超越和替代。  相似文献   

18.
特别发展阶段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特别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存在着一系列特别的风险。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义,就在于它充分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给出了消除风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深刻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