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底几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作者阿多那斯基,译者石夫,1923年3月1日发表在中国旅欧党团组织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少年》第7号,1924年8月1日再次发表在中共中央在上海编辑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3期。关于这篇译文的作者"石夫",国内有关成果至今尚无明确结论。至今有两部著作提到了该译文作者。一是姚守中等编著的《瞿秋白年谱长编》,在1924年8月1日这天写到:"同日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与逻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几个规律》两篇哲学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二是朱钧侃等主编的《总想为大  相似文献   

2.
杨永华同志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蔡馥生同志商榷》一文中(以下简称杨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就这些看法作些探讨。一、不能把私人劳动混同于分工作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杨文认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并说这一观点来源于《资本论》第1卷第55页中关于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一段论述。杨文是这样解释的:(1)恩格斯在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中,对私人劳动(private labour)作了三处  相似文献   

3.
拙文《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在《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之后,《学术论坛》先后发表了两篇意见不同的商榷文章,一篇是高兆明同志《物不能作为价值主体》(1989年第5期)的文章(以下简称(《高文》),一篇是黄海澄同志《论价值主体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4.
邹玲 《云梦学刊》2010,31(3):99-101
近日拜读陈诚在2009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中发表的一篇名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的文章,笔者对其中陈先生批评“新实践美学论”的观点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周树志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一篇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那时到今天,已有150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150年来走了一条曲折的路。这150...  相似文献   

6.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开辟专栏讨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专栏一辟出,就受到了学术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从1985年起第六期,陆续发表了几篇颇有见地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社会科学》杂志的一名读者,由衷地希望这个刚刚开始的讨论,能有计划地深入下去,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刊作者     
杨斌1957年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工业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等发表研究报告、论文100余篇。撰写、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作撰写、出版专著8部。主要代表作有:《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美国隐蔽经济金融战争》、<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当前重大国际问题》、《海外归来谈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从停止国有股减持到理论反思>、《国有企业改革误区与金融安全隐患》。在本刊发表论文《美欧债务危机与中国的应对》(2012年第5期)。马汉广1963年生。现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余源培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完成国家、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的社科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编委和第五卷主编。有五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1999年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一等奖,著作《怎样才能获得真理》等8项曾获上海市奖励。近几年来,余教授转向经济哲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在《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上发表了《重视对社会经济运动的哲学研究》一文,接着,又先后为《学术月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撰写了倡导经济哲学研究的文…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月刊是党的上海发起组办的我党的第一个党刊。它在1921年4月出版的第三号发表了一篇未加署名的文章:《告中国的农民》。文章在发表时开了天窗,头一面是空白纸,印着“此面被上海法捕房没收去了”一行醒目的大字。文章的第一部分没有了,第二部分也只残存一点,幸好第三、四部分还完整保存着。显然,主编这个刊物的李达同志是冒着风险把它发表出来的。这是一篇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农民问题的文章,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刊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F0002-F0002
崔秋锁 1952年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兼任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社会转型与价值选择》《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合著),主编全军和总后院校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础》等,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20余篇。  相似文献   

11.
汪征鲁教授的《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发表于《东南学术》 2 0 0 1年第 4期 ) ,是一篇有相当理论深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第一 ,文章较全面地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同时 ,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一个时期以来 ,唯物史观受到了各种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 ,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世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会灭亡吗?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不得已的。因为有的同志预言,马克思主义是要灭亡的,将来会有更高的东西来代替它。一九八○年一月十三日,《文汇报》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评所谓“信念危机”》的文章(以下简称“危机”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事物有产生、发展,必有灭亡。马克思主义也是要灭亡的。马克思主义的灭亡是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高的东西来代替它。但现在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到灭亡的时  相似文献   

13.
刘大生 《学术界》2002,(2):167-169
陈明先生在《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的批评文章 ,对李申先生的大著《中国儒教史 (上 )》提出了批评。为此 ,李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豆腐渣” ?什么是“学风败坏” ?》的反批评文章 (见《学术界》2 0 0 2年第 1期 )。该文除了对陈明先生的批评一一进行反批评外 ,还向发表批评文章的《学术界》提出了批评。笔者对有没有儒教之类的问题没有研究 ,不敢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但是 ,笔者以为 ,李申先生对《学术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豆腐渣”之类的断语能否见诸于报刊  李申先…  相似文献   

14.
黄枬森同志的《关于人的若干理论问题》(见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与人》,经过修改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是一篇使人感兴趣、受启发的文章。我赞成其不少的观点。但是,对于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我则不敢苟同。本文拟就此发表点不同意见,以求教于黄枬森同志和其他同志。 一、不要贬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黄枬森同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黄枬森、陈志尚二同志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涉及多方面基本理论的问题——重提真理阶级性问题》的文章(载《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以下简称《重提》)。本文也就真理阶级性问题,力求在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总体系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并与黄、陈二同志商榷。一《重提》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基本概念,必须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总体系保持一致。这提得好,我们深表赞同。然而,《重提》对部分社会科学真理之有阶级性的论述,就没能做到始终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总体系保持一致。这是黄、陈二同志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人文杂志》1981年第1期刊登了杨乾坤同志的一篇《也谈“欲往城南望城北”》(下简称杨文)。文章就杜甫名作《哀江头》一诗结句的解释对傅庚生先生的《杜诗析疑》一书提出质疑。细读杨文,我们觉得不乏武断之处,遂不揣疏陋,借此谈点不同的意见。 “欲往城南望城北”一句,历来解释不一。但大致总不过有两种意见:有的认为“望”通“向”,时杜甫百感交集,心烦意乱,遂迷足失道了。主此说的有陆游、郭知达、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杨伦、傅庚生先生等;另有的认为“望”是拿眼睛去望的意思,当时杜甫想要往城南去北望官军之灵武行在。作这种解释的有胡震  相似文献   

17.
刘梦溪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红学五题》中的第五节《马克思主义与红学》,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通常有一种说法,从一九五四年批评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以后,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红楼梦》。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在一九五四年之前,《红楼梦》研究的主导的观点和方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国内两本“红学史”专著,一本是郭豫适的《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晚年为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而写的一篇引言中说:“我们所以要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是因为: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因此,学习《哲学的贫困》和稍后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的入门。推而广之,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九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中国社会科学》近几年发表的涉及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的文章以及《江海学刊》上刊载的一篇《评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从而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而最能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谓“新唯物主义”,既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是指“实践唯物主义”,而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篇著名的哲学笔记。这篇笔记虽然只有十一条,一千五百多字,但它却是马克思新世界观进入成熟时期的开端。1888年恩格斯把《提纲》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发表。恩格斯评价《提纲》时写道:“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209页)今天,重温《提纲》,理解恩格斯评价,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