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逻辑与宗教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和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时代强音。在各种形式的文明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著名天主教神学家、宗教对话的倡导者之一孔汉思(H ans Küng)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当今世界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广泛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可谓醒世至理。“宗教对话不仅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而且实属一种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乃至跨意识形态的艰难尝试。”[1]然而,无论是哪个层面、哪种形式的对话,既然都抱…  相似文献   

2.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极其复杂,二者在历史上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类型的意识形式,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与宗教将在相当长时期里同存共生,它们之间进行对话是可能的。引导科学与宗教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对话,将有益于促进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意义上,科学和宗教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是对立的。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发展对这种对立提出了挑战。科学和宗教的界限要求二者相互对话、共谋发展;共同的人类文化背景为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宗教对话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教义和理论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苦难和责任的伦理实践问题.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国红 《兰州学刊》2011,(2):192-195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儒释道三教为典型和代表所展开的宗教对话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有一个宗教实现了制度化,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威并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一个国家性的意识形态权威所主导下的宗教对话,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宗教最终走向融合和统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宗教权威由天上落到地上,使宗教实践从外在仪式制度到内心体验,彼此封闭独立的个人成为宗教的基础,这就使传统的宗教对话形式和结果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7.
宗教冲突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信仰多元化的时代,宗教和解和对话已经成为关系到国际关系、世界和平、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问题.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解决需要新思路,包括民族和宗教宽容,国家对宗教信仰采取中立立场,尊重民族自决,避免以武力来解决民族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对话的基础不是具体的信仰本身,而是信仰之上的普世伦理和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分析,阐明社会性是宗教的一大属性;在阶级社会,宗教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关系的精神体现,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的消极作用,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又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却具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在特殊情境中由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表面上以虚幻而又虔诚的方式诉诸神灵,本质上却仍然运用人类自身力量追求成功、趋向完美。宗教经历了魔本主义、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样态,是由情境、资源、结构、行动四方面要素建构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有机体。"神"应该是宗教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所有超越性与肯定性,是宗教文化中一切有益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指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社会科学》2000,(10):64-68
民族主义与后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中 ,当代世界呈现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宗教与民族的因素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这两大因素的重迭交叉或者相互利用 ,促使当代社会的冲突表现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 ,认识和梳理宗教与民族、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融通 ,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人类历史进入“后冷战”之后 ,随即进入了“文明的冲突”时代。代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 ,已经是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 ;至于由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结束后所形成的空白 ,则是由民族…  相似文献   

11.
property right在经济学中被翻译成“产权”,而在法学中被翻译成“财产权”。从表面看,两者的含义大同小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者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由此体现了传统经济学与传统法学的局限性,凸显出效率与正义之间的紧张与冲突。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纳教授《法律的经济分析》出版,使这种局面有了根本改观。但在此后很长时期内,这种改观只是由法学家单方面作出的努力。2000年以来,由萨缪·鲍尔斯、赫伯特·金迪斯和恩斯特·费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终于对此作出了回应,试图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为正义之维寻求合理的地位。在他们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文献中,正义不仅内生于效率,而且是效率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世界各民族国家结合本国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创造出了多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选择几种典型的理论形态及其代表人物,如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卢森堡、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默、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的思想进行解读,目的在于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多姿多态的和富有朝气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改变思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线索.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在逻辑不是封闭自给的,它是在理解者和文本的问、答、对话过程中不断走向新的经验.交谈双方都有各自的视域,对话发生在特定语境时空背景中,从而使经验、意义成为活生生的当下在场的事件.对话中的问和答本身体现了解释学的核心内涵那就是"虚心"倾听"的品质,开放兼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17日,一场由刘平教授发起及其与包弼德教授共同主持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会议室举行。该对话围绕着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史人类学的由来、中国历史人类学状况以及台湾的人类学研究等主题展开。而关于"什么是历史人类学"的问题,更是汇聚了来自多方的不同声音。这样的交流和交锋,对于中国当前以及今后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有着可以预期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顶礼上帝,以有神论问鼎社会,是有限.上帝,作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则是真(理)、是生(命)、是道,依然是超越有限,不可言说的无限!上帝借"言"创生天地万物,又是以"言"表述其终极关怀的,无限又寓于有限.禅奉佛教无常缘起之理,视事物生成乃相互对待,此有则彼有;破对待而灭,此灭则彼灭,大千世界万般皆空.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同时又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尽在自心",非本体的无限性,顺化而为"心"本体的有限性.从哲学上讲,基督教上帝创世的神本体论,以道、言,与禅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的空、心,实现它们之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的本体论对话,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论,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论,既是非相之性,亦是实相之性,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充分说明在现实中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它们自身在思维上的冲突,及其在实践中矛盾对立的概念的并存与应用,即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悖反.  相似文献   

16.
简政珍,诗人、诗学家、文学博士,台湾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沈奇,诗人、诗评家,陕西经贸学院副教授。1999年10月,沈奇赴台湾访问期间,两人就海峡两岸现代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经沈奇整理成这篇对话录。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一次讨论的录音整理稿.这次研讨集中讨论了孙伯鍨教授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转变"问题,即1843年底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立场,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真正形成和创立.在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这个"第一次转变"的基本内容上,与会学者明显存在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的第一次转变的理论落点究竟是法权唯物主义还是一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虽跨越世纪,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仍在历史本质性的那一度里交谈着。在技术与资本、强制与扬弃、天道与自我的种种人类存在方式的争论中,现代社会的历史本体论逐渐明晰——正是资本的内在否定,在本体论意义上为现代社会注入历史性根基,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充满自反性冲动和张力的现实存在。马克思的资本内在否定性既是对当下社会存在的本质澄明,又是对人类自由进程的辩证揭示。在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历史坐标中,完成了的虚无主义将作为对资本历史的否定之否定,为人类的更高历史阶段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