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万物都是依缘而起,都无自性,亦无自体,因而“空性”“毕竟空”“非有非无”之中道才是万物、诸法的真相、本质.所谓的“法体”不过是在语言意义上被实体化了的虚假存在而已.若执此法体为实有,无异于将“名言戏论”当作真理本身.中观学派认为,体悟了“诸法实相”之最高真理者即可成佛,因而成佛之道首先就是破除对“名言戏论”的沉迷.三论宗之祖吉藏提出的单、复、重复、竖深等四种四句理论是“不四”“绝四之理”为“体”而以“四门”“四句”为“用”之体用观.在吉藏看来,实相之理是绝于言诠的,但是,仍旧可以从“用”入手悟入此“体”.  相似文献   

2.
“四个之问”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个之问”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和渗透转化,其辩证统一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四个之问”的洞察、剖析和回答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四个之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增强回答“四个之问”的主动性,从时代大潮流、世界大格局中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起宋代书法的成就,人们自然想到“苏、黄、米、蔡”“宋四家”。然而,“四家”中前三家均有明确所指,唯独最后之“蔡”究为何人的问题自明代以后一直争论不休。因为“蔡”既可指“蔡襄”,也可指“蔡京”。从“苏、黄、米、蔡”之排序看,“四家”之“蔡”绝非“蔡襄”;从“二蔡”之书风书貌与宋人“尚意”的时代特征相契合程度看,“四家”之“蔡”非“蔡京”莫属;从卒年看,蔡京卒于米芾19年之后,此19年正是权臣蔡京跻身“四家”之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五纪》中多次出现“天”“地”“四荒”“四冘”“四梪”“四维”这一组概念,它们既有方位属性,又有神明属性,是探索当时宇宙论的关键钥匙。据简文可推知,“天”“地”“四荒”合称“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总体空间;“四冘”指天之四正方向,与文献中的“四仲”相当;“四梪”可读为“四柱”或“四树”,是支天之柱,位于四隅,应即楚帛书之四树;“四维”用于表示天球方位,由于天球不停旋转,正向和隅向之间不停转换,故“四维”含有正向、隅向双重内涵。根据《五纪》的记载可推拟出一幅“天纪图”,此图具有“后帝”视角的方位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楚帛书、《筮法》卦位图等先秦图式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传统存在论的视野考察“实事求是”,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事”和“是”两个层次,分别相应于存在问题所涉对象的存在者和存在两个层次.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视野考察“实事求是”,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事”、“是”、“是”之根据和“是”之意义四个层次,相应于存在问题所涉对象的存在者、存在、存在者存在之根据和存在之意义四个层次.海德格尔以存在论差异为原则,以Dasein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为切入点考察存在之意义问题对我们研究“实事求是”具有重要的启示,并由对“实事求是”的四个层次划分可以引申出研究“实事求是”的三重向度.  相似文献   

6.
船山之礼和合哲学价值彰显为四个基本维度:和合之源是“礼乃正己率物之教”;和合之基是“循礼以居正”;和合之策是“以礼立身而立和”;和合之鉴是“动之不以礼非尽善之道而失和”。船山之礼和合哲学价值的四个基本维度,彰显了礼为人类安身立命之道,修道成性之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典藏出发,将“言”分为四类:至言——天地之言,即天理;传世之言;著书立说之“言”;言谈举止之“言”。并且,以此四类“言”为线索,考察了古代礼乐对言的规范作用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体、用、造、化”的“四字诀”所阐述的文化遗产“格致论”,包括“体”之“名、形、质、色、饰”,“用”之“人、地、事、用、价”,“造”之“材、具、序、诀、仪、艺”和“化”之“天、地、人、变、生”。“四字诀”是对“生生遗续”之概念体系所囊括的“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生业组织、生养制度”的“六生”体系的再阐释。“四字诀”和“六生体系”,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发掘,也是我们对符合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一种探索,期许此文化遗产“格致论”,对文化遗产之“传家”方法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阎泽川 《山西老年》2011,(11):52-52
筋梢、肉梢、骨梢、血梢是人体的“四梢”。筋之梢为手指甲,肉之梢为舌头,骨之梢为牙齿,血之梢为头发。此“四梢”在青少年时代,多是旺盛不衰。但人一过花甲之年,“四梢”老化,就会筋肉萎缩、骨肉松弛、头发花白、背弯腰疼。而如果坚持合理锻炼,注重“四梢”保养,再适当加强营养,就能推迟衰老,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0.
刘涛 《东方论坛》2011,(5):27-30
庄子认为人的心灵从低到高有四种不同的境界:从“有有”到“有无”,再到“无无”,最后进至“无有”。心灵在此四种境界中分别表征出的样态是:“心灵之困”、“心灵超越”、“心灵之忘”与“心灵逍遥”。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论和词论中的雅俗观之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发展趋势而言,偏重于“会通雅俗”与“重构雅俗”之别。二是就内在结构而言,是“文”“质”之异。三是就情感倾向而言,侧重于“褒扬”与“贬抑”之不同。四是就审美理想而言,主要是“枯澹”与“清空”之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辨析宋代诗论与词论雅俗观,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厘清宋代诗论与词论雅俗观中的复杂内涵和其内在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助于重构雅词词统。对“永依声”和“声依永”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恢复传统的歌诗传统,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沿袭传统训诂方法不能勾稽古人文章神髓时,需要考虑到“语义、语境场”中去训诂;中原文化特点在踏实,邹衍之前,四海之义只能是四“晦”;“则请除之”,参诸《左传》整体行文风格及原文情理,确是子封请缨之语;从探索文学思路角度着眼,没有完全等价的词。过分冷静的训沽会成为文学作品“杀手”。  相似文献   

13.
一王念孙父子在他们的著作里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古人自有复语。”(见《读书杂志》卷三之四、三之五、四之九、七之四、八之六,《经义述闻》卷九、十五、三十一、三十二、《经传释词》卷五等处)他们所说的“复语”,指的是古汉语中的那种“平列二字、上下同义”的语言单位,其实也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4.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核心内涵,其中“无”又是此句的重心,其意是指:无迹、无滞、无言、无念。这四个方面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丰富的内涵,那就是:美在于感应体验(心与物游,感应“无迹”);美在于生意流行(心体“无滞”,“活泼泼地”);美在于无形无象(天地之美,神明之容,“无言”与之);美在于明心朗照(“无念”无执,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5.
培养广大学生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操 ,已成为基础教育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 ,对学生必须处处教之以“知” ,激之以“情” ,立之以“志” ,导之以“行” ,四者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诚”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对“诚”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解释截然相反.实际上,《中庸》之“诚”至少有四种含义:一,实在;二,一般道德上或心理意义上的“虔诚”;三,道德本体的“诚”;四,道德或精神境界.在理解《中庸》的“诚”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但在这四者之中,有主次之分,占主导地位的是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诚”.  相似文献   

17.
《医古文》教材《丹溪翁传》的某些注释不尽恰当:“婺之义乌”注文中的“金华”之名与许谦籍贯的“金华”之名今古相混;对“朱子四传之学”的传授源流解说有误,许谦不曾受学于王柏;“宋理宗”在位之年算法不合常例;“阴道虚”非谓“内伤所致阴气不足”;“后复投四物汤数百”的“百”非讹字.  相似文献   

18.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晚清著名的私家 藏书楼,以藏书宏富而驰名中外。 在海源阁藏书中,杨氏视宋版“四经四史”为镇阁之宝,别辟书室以珍藏,额其室名为“四 经四史之斋”。本文对海源阁所藏“四经四史”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20.
严羽《沧浪诗话》(下引此书,只注篇目)谓诗有“别材”、“别趣”,为“吟咏情性”之作;而“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有乖为诗之道,故予针砭:“虽获罪世之君子,不辞也。”(《诗辨》)“近代诸公”如依《四库提要》“要其时宋代之诗竞涉论宗,又四灵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为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时之弊”之说,则其所谓“近代诸公”,可以理解为仅指江西诗派末流及四灵一派而言;针砭之范围甚窄。这样理解,可以不至因承认严羽诗论的历史意义而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