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葡萄常”是一个工艺世家,以制作玻璃工艺葡萄著称。其工艺已有200余年历史,常家的工艺葡萄曾被慈禧误以为真。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葡萄常”就荣获一等奖,蜚声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常家5位女艺人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葡萄常5处女”。“葡萄常”的第5代传人就是常弘、常燕姐妹。  相似文献   

2.
精致生活     
黄晔 《社区》2010,(26):29-29
家附近的菜市场有一位中年女人.专卖蒸菜。一个蜂窝煤炉子,一个大蒸锅.一张小木茶几,一摞瓷碗、方便碗.这就是她全部的家当。她只做蒸肉、蒸排骨和梅菜扣肉,每天数量不多。味道很不错,尤其是蒸排骨,去晚了就买不到。因为儿子喜欢.看她人是干干净净,菜也干净,所以常去她那儿买。熟了之后免不了会多说几句,知道她下岗之后凭自己的手艺挣钱。她说,我从来不买次肉,我的东西,让你们吃了放心才行。  相似文献   

3.
95年,我高考落榜后,从老家四川万县长滩南下到广东省潮州市枫溪镇打工。人总要有点精神。天天给人干活,心中有些不安。纳闷中,我的老乡贺月宏对我讲:“枫溪这地方,人们对吃很讲究,你可以开个卤馆嘛。只要手艺高,还是挺挣钱的,开卤馆本金很小,”我说,“我没有这门手艺啊!”贺月宏指着1996年第3期《专业户》杂志第60  相似文献   

4.
孙怀忠是河南人,30几岁才开始自学制作毛猴。十年来,这个“异乡人”硬是把这门老北京的手艺重新推回到公众面前。“在民国时期,北京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毛猴。”孙怀忠点了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  相似文献   

5.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6.
《今日南国》2007,(24):80-80
自然生长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太石山区的野生山葡萄(主要为山葡萄、毛葡萄、刺葡萄),有“南国珍果”之称、据统计.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自然野生葡萄原始生长树龄在50年以上的有16万多株.大山里长有“山葡萄王”.树龄超过100年,树根直径大于30cm,分枝为20cm-22cm.覆盖面积约0.23公顷,年结果最多达1500公斤.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斯坦贝克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获得过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还曾被福克纳列为当代“五大小说家”之一,而这一地位和这些荣誉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愤怒的葡萄》.有趣的是,在这部公认的最具“社会学意义”的作品中,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生命生物学观和超验主义的“超灵”思想.一《愤怒的葡萄》的时代背景是本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时期.小说通过约德一家三代被迫背井离乡、举家西迁的经历,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农民们由迷茫到失望、绝望,最终成为饱含愤怒的“葡萄”这…  相似文献   

8.
《今日南国》2007,(23):80-80
自然生长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的野生山葡萄(主要为山葡萄、毛葡萄、刺葡萄),有“南国珍果”之称。据统计.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自然野生葡萄原始生长树龄在50年以上的有16万多株,大山里长有“山葡萄王”.树龄超过100年,树根直径大于30cm,分枝为20cm~22cm.覆盖面积约0.23公顷,年结果最多达1500公斤,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9.
葡萄耐早怕雨,潮湿极易感病,盛产于大西北。广西春夏多雨,葡萄病害难防,历来视为“葡萄禁区”。 新世纪里,葡萄在广西异军突起。2009年,全区葡萄果园面积19.3万亩、产量18.08万吨、产值6.4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76倍、6.0g倍、7.42倍。  相似文献   

10.
李白斗酒缘由考罗文进李白喜酒豪饮,在诗中时有流露:“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新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襄阳歌》)。品读这一类诗,无不让人惊诧李公之嗜酒...  相似文献   

11.
“初等数学研究”作为一门课程最早是由著名数学教育家傅种孙提出来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形成一个具有学科群落、理论集块和多维结构的高观点下初等数学新格局.本文论述了初等数学研究的发展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改革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永 《北京纪事》2015,(1):25-26
“我这绣龙袍的手艺,是和我公爹学的,我年岁大了,想把它传授给每一位愿意学习刺绣的人。”60岁的刘秀花大妈在她的绣花坊里和大家说。
  30多年前,房山区琉璃河镇刘李店村的刘秀花和公爹学会了刺绣宫廷大龙袍的手艺。公爹宁国玺13岁学习刺绣,心灵手巧,悟性又好,有一手刺绣宫廷龙袍的绝活儿,行内给予他一个“蝴蝶宁”的美誉。他曾在1949年参加了刺绣人民代表佩戴的国徽的工作,并亲手绣过国旗,宁国玺的手艺来源于他的师傅:一名宫廷刺绣工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编辑学的学科性质在编辑学界,还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有:1.“纯理论学科”说;2.“纯应用”说,即“技术科学”说;3.“理论加应用”说(即“三性”说);4.“理论为主,应用为辅”说;5.“三结合”说;6.“边缘学科”说。“编辑学是一门技术科学”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编辑学主要是研究人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文化规律;“三结合”把编辑学的学科性质和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了;“理论加应用”,即“三性”说,  相似文献   

14.
赵卫 《金陵瞭望》2010,(19):74-74
2009年2月11日.当南京市正式获得2014年青奥会举办权后.反应灵敏的玄武区后宰门街道北安门社区迅速策划了“喜迎青奥.笑脸同盟”系列主题活动,以“笑脸传温暖,服务你我他”为宗旨.以“记录百姓这最普通人的笑脸”的形式.拉开了北安门志愿者的义工服务序篇。  相似文献   

15.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文选”(又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年代首先开设、6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历史系普遍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但时至今日,全国统一的大学本科教学大纲仍未制定出来,严重影响和妨碍了这门课的建设和发展.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术界对这门课教学目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目的,最初的认识始于20年代陈垣先生,当时他开设了两门课,即“史学名著选读”和“史学名著评论”,后来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中国历史文选”.当初陈垣先生教学目的很明确…  相似文献   

17.
金本浒  蒋新东 《老友》2011,(8):14-15
位于井冈山下的吉安县.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灯彩之乡”等美誉。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近年来,这里正悄然兴起一项新的种植产业——横江葡萄。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当年这里的葡萄种植户只有1家,种植面积也仅10多亩,而今葡萄种植户超过3800家,种植面积近3万亩,  相似文献   

18.
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近百年来“红学”概况,指出这门学问本身带着巨大的悲剧性。够得上学术的“红学”,是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开始。鲁迅对《红楼梦》识解之高明远过当时流辈,为“红学”早期模范和圭臬。50年代初,由于为政治斗争服务,“红学”之“学”的质素成分越来越微;后来衍变为“阶级斗争红学”等,于是“红学”扫地尽矣。社会群议对“红学界”印象是并不十分良好的,其最根本的症结就是号称“学”而缺少真学的本质。这种以非学充学之名、占学之位的畸形事态,是我国近年来学术领域中值得引起注意反省的一大问题。鉴往知来,作者呼吁还“红学”以“学”:这学,应是中华文化之学,而不指文学常论,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大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范围层次远远超过了文学的区域;这学,应是科学学术的研究,而不指一般的文史基本知识的考据;这学,也必然会引发理解认识的“冲突”──思想的.学力的,文化素养的,审美层次的以及人生阅历的种种冲突。  相似文献   

1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这是“顿悟”的智者的教诲。“顿悟”雅思阅读一门课,任何人都可以把它搞得纷繁复杂,因为这些人自己本身都没有“顿悟”,都需要别人的“超度”。但是,能把这样纷乱的世界看穿的人却极少,因为这需要“境界”。其实,无数饱受阅读折磨的考生,恰恰是被这貌似复杂的假象所迷惑,“自惹尘埃”,从而难以“顿悟”这个本来“四大皆空”的尘世。“病入膏肓”的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你还记得吗?老师说:“请大家把书翻到xx页,来这位同学,请从你这里开始给我每人读一句话再翻译出…  相似文献   

20.
潮州民俗     
工夫茶“夜枕乡井土,日饮工夫茶”。潮州海外游子都说,饮工夫茶,故乡山水便宛然历历在目。潮州人锺爱工夫茶就象他们对潮州的锺爱一样。“工夫茶”又作“功夫茶”,因为潮州人很注重茶艺,在茶艺上花的功夫大,故又称为“功夫茶”。从“茶道”上考究,品工夫茶有“大工夫、小工夫”之别:普通人喝工夫茶,也置一套小巧茶具,讲究“高冲低洒”、“乱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一套冲泡手艺和谦恭礼让的茶礼,但这仅仅是“小工夫”;那些涵盖在整个冲、泡、淋、洒、品过程中的哲理、宗教、历史和文化的修养才是“大工夫”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