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多元化和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越来越不适应这种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我校从2015年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体制.本文针对我院开始实施学分制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分析并提出在完全学分制下物理化学教学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学生学业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教学理念、培养方案、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学分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冲  朱影 《理论界》2000,(6):45-46
学分制已逐步在我国高校开始试行。在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学分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积极效应1.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学分制所遵循的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因而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性向”的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2.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让学生经历非常富有感觉、富有感情,具有亲身体检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无限创意和超乎寻常的设计思维灵感.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教学中的关键,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学分制的特征、内涵与推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高校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不相适应性的分析,认为在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并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内涵,提出了全面推行学分制应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下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一个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单位如何保证并提高自己办学的质量就不只是一个要讨论的话题,而且是必须严肃思考并认真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章从厘清成人高教办学"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切入,强调必须严格办学管理、加强教学监控,根据成人学习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创新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稳步推进成人高教学分制改革,以达到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高校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不相适应性的分析,认为在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并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内涵,提出了全面椎行学分制应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用新的理念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霞 《理论界》2001,(3):47-48
高校是国家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当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1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管理的影响随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在许多方面将和国际接轨 ,高校将逐步实现真正的学分制。学分制的施行使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受…  相似文献   

9.
完全学分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义 ,文章以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为切入点 ,阐述了完全学分制通过学生可以自由选科、选课、选师、选时 ,在充分发展个性、发挥潜能、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有较多优越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文理渗透、实施素质教育 ,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人才的优越性与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相吻合 ,与当前大部分高校实施的学年学分制相比 ,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 ,为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 ,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尚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教育本身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基础 ,学校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琼州大学是适应海南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培养大特区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如何培养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将成为琼州大学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新型人才1、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掌握和运用,都离不开大批优秀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李艳 《学术探索》2001,(3):246-248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为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尚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教育本身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基础,学校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相结合 ,是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大庆石油学院科研和本科教学的实际 ,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深入研究探索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培养大批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时代的发展是需要人们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学生为目标。所有的这些是需要外语做好切实的保障的。并且要设计出一整套适合学生发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导的的方案来培养学生,以便未来的高职毕业生在拥有外语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走入社会,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个人的技术能力强、拓展知识面、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有素质的高层次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创新设计体现了人们依据社会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创造性地构思产品的完整思维过程,是设计构思的高智商思维活动。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机理和过程,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方案、结构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曲明  郭义 《理论界》2012,(6):196-197
毕业实习是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伴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人才需求模式的巨大变化,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为法学院系共同面对的一项工作。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下,毕业实习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多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实施创造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之需要。在健美操教学中采用创造性教学模式,旨在将创造思想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多个纬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今英语已成为国际性语言,它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是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储备,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按李岚清同志所说就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具体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灌输多于启发,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自主发展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连元 《中文信息》2022,(3):239-241
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完善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分类培养,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不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在进行职业教育分类培养中,不仅需要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进行培养.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分类培养需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转移教学重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其重要特征是竞争。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必须获取丰富的知识 ,才能在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教学重心应由注重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来 ,以此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